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岳姓和秦姓,真的不能通婚吗?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个传说,直到2014年,合肥的岳飞后裔打开族谱,记者发现近万名入谱的岳家人里,几乎找不到一例与秦姓通婚的记录。
这个禁令从南宋一直延续到今天,为什么一桩八百多年前的冤案,能让两个姓氏的人到现在还互不往来?

绍兴十年,岳飞打到了朱仙镇。
距离开封只有四十五里,金军主帅完颜兀术连夜准备撤退,周围的百姓开始准备迎接宋军。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老百姓盼着他们来。

就在这时候,临安城里连发十二道金牌。
一天之内,十二次加急,岳飞收到第一道金牌时还在犹豫,到第六道的时候,幕僚劝他:"陛下如此催促,恐怕不只是让您班师"。岳飞说了一句话:"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他回去了。
回到临安,等着他的是一张网。秦桧和张俊早就在朝堂上弹劾他,说他"拥兵自重""逗留不进"。并且有人告发岳飞的部将张宪想要兵变。
御史中丞何铸负责审案,何铸是个较真的人,审了两个月,找不到证据。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脱掉上衣,背上刺着"尽忠报国"四个字。何铸看了,回去跟秦桧说这案子办不下去。

秦桧把何铸换了。
新的主审官叫万俟卨,这人知道该怎么做。他逼着岳飞的部将孙革作伪证,说岳飞和岳云给张宪写过信,让张宪虚报军情,好恢复岳飞的兵权。证据呢?找不到,信呢?也找不到。
韩世忠去质问秦桧,秦桧说了三个字:"莫须有"。
这三个字的意思是"或许有",韩世忠当场就怒了:"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让天下人心服!"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大雪。秦桧和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喝酒取暖,王氏说了一句:"缚虎容易,放虎难。"秦桧明白了,当天写了张小纸条,命人送进大理寺。

当晚,岳飞死在狱中,三十九岁。岳云二十三岁,张宪年龄不详,同日被害。
这个案子有个细节,金国使者在和议之前提过条件:"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岳飞不死,和约签不了。秦桧要的是和议,宋高宗要的是解除武将兵权,两个人各取所需。

岳飞的儿子岳霖活了下来,他十二岁时父亲遇害,母亲李娃带着几个孩子被流放到岭南。岳霖后来做了一件事,就是收集父亲的所有事迹,编成《金佗粹编》。
合肥有一支岳飞长子岳云的后人,2014年,七十多岁的岳辅翼翻开族谱,对记者说:"岳家男子不准与秦姓通婚,这是祖训"。到新中国成立才放宽,可以不写进族规了。

记者问真的没人违反过?
岳辅翼翻了半天族谱:"几乎没有。"
这个"几乎"说得很微妙,是真的一例都没有,还是有过但被抹掉了?没人知道。
族谱是怎么约束人的?岳家女子也入谱,这在古代很少见。入谱就要守规矩,谁家儿子要是娶了姓秦的,轻则被族人指责,重则除名。
在宗族社会里,除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后代没法认祖归宗,没法进祠堂,死了都没地方葬。
台湾的岳家规矩更严,不只是不通婚,连当朋友都要保持距离。一个姓岳的人说,从小家里就教看到姓秦的,能躲就躲。
这种规矩传到现在,已经变了味,很多岳姓年轻人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和秦姓结婚,只知道"老人这么说的"。

有个岳姓姑娘在网上发帖,我喜欢上一个姓秦的男生,家里人知道了,差点跟我断绝关系。
她问都什么年代了,还讲这个?
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

岳飞到底是谁杀的?
历史学家吵了几百年。一派说是秦桧矫诏,另一派说是宋高宗赵构下的命令。

李心传写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里保存了这个案子的判决书,判决书上写得清楚,这是诏狱。什么叫诏狱?皇帝亲自下诏办的案子,罪名得皇帝定,判决得皇帝批。
秦桧权力再大,也不敢假传圣旨杀大臣,宋朝的司法程序很严格,大理寺审案要过好几道关卡。秦桧能做的是换主审官,逼供,伪造证据,最后那张纸条签不签,还得看皇帝。
为什么是宋高宗?
有两件事刺痛了他。第一件,岳飞的口号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帝"。二帝是谁?宋徽宗和宋钦宗,赵构的父亲和哥哥,把他们接回来,赵构往哪儿摆?当太上皇?还是让位?
第二件更要命。绍兴七年,岳飞听说金人要在开封立宋钦宗的儿子为帝,马上上书请陛下早立太子。

这话听着是忠心,实际上是在提醒赵构你没儿子。赵构唯一的儿子三岁时在苗刘兵变中受惊吓死了,之后再也没能生育。
握着全国一多半兵力的武将,关心皇位继承问题,这让任何一个皇帝都会起疑心。
还有个细节。秦桧死后,宋高宗说了一句话:"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什么意思?我终于不用在靴子里藏着刀防身了,防谁?防秦桧。
可是岳飞被杀时,宋高宗在干什么?他为一些人平反了,大臣们轮番上书要求给岳飞恢复名誉,宋高宗一次都没答应。

二十年后,宋孝宗即位,他上台第一件事就是给岳飞平反,追封武穆,按一品官的规格把岳飞改葬到西湖边。宋高宗当时已经退位当太上皇,听说这事,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这个态度说明了一切。

2014年6月,《安徽商报》报道了合肥岳飞后裔不与秦姓通婚的事,消息一出,网上炸了。
人民网发评论:"岳秦不通婚,不值得骄傲"。文章说得很直白,岳飞死于秦桧之手,那嬴氏灭六国,嬴姓是不是要成为天下人的公敌?历史恩怨这么算下去,各个姓氏相互之间都得结仇。

中新网也说,这是不合时宜的宗法伦理。
可架不住有人就是信这个。岳姓和秦姓不是唯一,武姓和潘姓也不通婚,因为《水浒传》里武松杀了潘金莲。
问题是,武大郎和潘金莲根本就是虚构的人物,施耐庵编的故事,让两个姓氏的后人当了真。
还有施姓和郑姓。郑成功收复台湾,施琅后来降清攻台,两家结了梁子,有些地方的族谱里写着施郑不通婚,世代为仇。
这些禁令到今天还在起作用吗?法律上当然没有约束力。1950年的《婚姻法》就明确规定婚姻自由,可在一些宗族观念重的地方,族规比法律管用。

年轻人想突破,老人不同意。有个秦姓小伙子在网上说,他和一个岳姓姑娘谈恋爱,女方父母死活不答应,姑娘哭着跟他分手,说:"我爸说,宁可我一辈子不嫁人。"
这话听着残忍,可在那些老人眼里,祖宗定的规矩不能破,破了,对不起列祖列宗。
问题是,秦桧的后人也是受害者,他们什么都没做,就因为一个姓,背了八百年的骂名。有个姓秦的读书人写过诗:"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姓个秦都觉得丢人。
历史可以记住,教训可以吸取,把仇恨延续到今天,延续到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这合理吗?
岳飞当年精忠报国,为的是天下苍生,今天用他的名义阻止两个年轻人结婚,他在地下会答应吗?

秦桧该骂,宋高宗更该骂,可那是历史人物,跟今天姓秦的人有什么关系?
合肥那位七十多岁的岳辅翼老人说,到新中国成立,家法已经放宽了,可族谱里还是没有岳秦通婚的记录。这说明什么?说明虽然没人强制,可这个观念还在。
观念是最难改的,它不写在纸上,不挂在墙上,就藏在一句话里:"我们岳家人,不跟姓秦的来往。"
参考资料:
人民网评论《钱江晚报:岳秦不通婚,不值得骄傲》(2014年6月6日)
中新网报道《媒体批岳姓与秦姓不通婚:世仇观念早该改了》(2014年6月7日)
中新网评论《评"岳秦不通婚":不合时宜的宗法伦理》(2014年6月6日)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