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有重点才有政策,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

毛主席:有重点才有政策,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我们要按政策办事情。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重点。打仗也是一样,要有重点,有个主攻方向,有个钳制方向,这样才能打歼灭战。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比如,

“实行民事上和解为主、审判为副”、刑事上“教育为主、惩罚为副”、看守所“感化为主、强制为副”。

这就是有政策有重点——有重点,也就意味着有比较——对两者进行比较、然后有轻重——于就是有了政策。


比如,

毛主席:处理历史问题,不应着重于一些同志的责任方面,而应着重于当时环境的分析,当时错误的实质,当时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与思想根源。

重于当时环境的分析……,不应着重于责任方面。——这就是有重点,于是就有了政策。


比如,

军事占三分,政治占七分。

这就是有重点,这就形成为了一个政策。


有了政策(策略)之后,就知道了自己在干什么——也即知己——否则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些什么。


人只有在执行了既定的政策(策略)之后,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否则就是不知己。

毛主席:任何行动都是实行政策。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不是自觉地,就是盲目地实行某种政策。所谓经验,就是实行政策的过程和归宿。政策必须在人民实践中,也就是经验中,才能证明其正确与否,才能确定其正确和错误的程度。

是政策(策略),让自己过程健康、让自己实现目的。政策(策略)——就是自己在走的路。


比如,

以经济方法瓦解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以政治方法解决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以军事方法解决桂系的第四集团军,以外交方法对付奉军。

正是有重点、有策略——最终使自己从一地方性势力、一跃而升为全国性的势力——起家是晚的,但却是最厉害的,不是人厉害、而是策略(政策)厉害。


这样的策略(政策),也就让自己对各方面的办法都有深入的了解——并积累起了这些方面的人才,最终结果就是人才是全方位的——以全方位的人才打一己之长的军阀,自然容易胜出。


比如,

毛主席: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所以,全程,都在检查自己能不能打得赢,能不能走得掉。——这是必然的。所以,在准备时,就要确定能打赢的标志、就要任何时候都要留出一条退路——以便走得掉,以及怎么保证行军的有效性——拿破仑:行军就是战争,战争的才 能就是行军的才能。


于是相应的人才,就配置起来了、就组合起来了——这就是能用人。


也就是说,准备是由策略而来、把握亦是由策略而来。——另一个来源是,

1、流程

2、标准

只有达到了相应的标准,才能往下走一个流程——所以,是围绕着流程和标准来做准备。比如,在上面,就要定义出胜利的标准、失败的标准。——这个标准,对毛主席来说,是歼灭战的胜利、而不是击溃战的胜利。


人才,应策略而生,人才,就是策略的菜。策略(政策)——也是衡量人才的依据。


当没有标准的时候,就无法准备。当没有流程的时候,也就无法准备。所以,流程和标准 ——也是围绕着政策(策略)的——前提条件是要有重点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3

标签:历史   重点   政策   策略   标准   人才   集团军   流程   错误   歼灭战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