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放弃NASA高薪,回国创业造芯:八年磨一剑,做到全球第一!

8月1日,英伟达公布了一份重磅名单:全球范围内,仅有七家企业被选为它800V直流电源架构的合作伙伴。

这是英伟达为AI数据中心布局的关键一环,因为AI的能耗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一个大型机房的耗电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

要让这些GPU继续疯狂工作,必须重建供电体系,从传统的54V,跃升到800V直流。

于是,英伟达拉上了几乎整个行业的头部玩家:德州仪器、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罗姆……它们都是半导体圈里的老江湖。

但在一众熟悉的名字中,有一个陌生面孔格外抢眼:来自中国的英诺赛科。

这家2015年才成立的公司,居然和国际巨头并肩出现在同一张名单上,消息一出,不少业内人感叹:“这是中国芯片的一次硬核亮相。”

01

英诺赛科的故事,要从一个人讲起。

创始人骆薇薇,曾在NASA工作15年,从工程师一路做到首席科学家,她的职业生涯原本可以继续在美国安稳走下去,但2014年的一个消息改变了她的选择:全球第一颗GaN功率芯片面世。

当时,她敏锐地意识到:GaN可能是中国半导体追赶的突破口。

硅已经统治半导体几十年,想在这个战场上追平几乎不可能,但GaN刚刚起步,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中国有机会。

于是,2015年,她回国创业。

朋友们劝她:“氮化镓的坑太深了,八九年都不一定能量产。”

投资机构也一度拒绝:“成本太高,市场太窄。”,但她认准了,“越难的事,越值得做”。

芯片行业有一个潜规则:大多数初创公司不碰制造,只做设计,轻资产快周转,把生产交给台积电或中芯国际。
可骆薇薇偏偏不这样,她选择了最重资产、最烧钱的IDM模式,设计、制造、销售一条龙都自己做。

更疯狂的是,当市场都在做6英寸GaN晶圆时,她直接上马8英寸。

要知道,8英寸的良率难度成倍增加,工艺问题数不胜数,但一旦成功,芯片成本能下降30%,这是让GaN真正走向规模化的关键。

最艰难的头两年,她几乎天天穿着工服在车间,像“救火队长”一样带着年轻工程师一遍遍调试。

设备买不到,就去淘旧机器;工艺出问题,就从头分解。

2017年,英诺赛科终于建成中国首条8英寸GaN产线,震惊了整个行业。

这是它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硬核登场。

02

技术突破之后,关键是能不能量产。

2020年夏天,英诺赛科宣布8英寸产线良率达到92%,进入稳定生产,这个节点,意味着它不仅能造芯片,还能把芯片大规模推向市场。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重量级加持:
苏州政府投资80亿支持建厂,项目被列为江苏省重点;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亲自掏2亿,英诺赛科进入宁德的供应链;
更有中芯国际技术副总裁吴金刚,放弃千万股权激励,加入英诺赛科担任CEO。

这时的英诺赛科,不再是孤军作战的科技冒险者,而是得到产业链和资本市场共同认可的硬核选手。

GaN的威力,首先在消费电子上得到验证。

2021年,OPPO把英诺赛科的GaN芯片导入到手机电源管理系统;随后,Anker联合英诺赛科推出全球首款65W GaN快充,让“充电器缩小一半、功率翻倍”成为现实。
这让消费者第一次直观感受到:GaN不仅是实验室的黑科技,它能实实在在改善生活。

但这只是开端。
汽车电子领域,英诺赛科的GaN芯片通过车规认证,进入车载充电器、激光雷达电源;
AI数据中心,英诺赛科直接成为英伟达800V架构的核心合作伙伴;
机器人领域,今年上半年,全球首批搭载GaN芯片的人形机器人量产出货。

从充电小玩意到AI超级工厂,英诺赛科的版图正在迅速扩张。

2023年,它的GaN芯片出货量突破3亿颗,全球市占率42.4%,稳居第一。

03

当你走到前列,就一定会有人试图绊你。

2023年,美国GaN巨头宜普把英诺赛科告上法庭,试图以专利为武器,禁止其产品出口美国。
但英诺赛科凭借700多项专利储备,成功挡下这次围剿,赢下官司。

这不仅是一场企业与企业的较量,更是一次让中国芯片在国际专利战场站稳脚跟的胜利。

与此同时,英诺赛科还在积极走出去:在硅谷、比利时、首尔设立研发中心,与意法半导体达成战略合作。
骆薇薇经常对海外团队说:“不要只聊参数,要让客户明白,我们的芯片能让电动车多跑50公里,能让数据中心省20%电。”

她不仅是科学家,也是推销员,更是讲故事的人。

第三代半导体有两大主角:GaN和SiC。

SiC在新能源车、光伏逆变器等高压大功率场景更适用,而GaN则在中低压、高频场景展现优势,比如快充、数据中心、机器人。

未来十年,GaN和SiC不会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并肩构建全新的半导体世界。

市场预测到2030年,GaN市场规模将达到数百亿美元,SiC也将迈向150亿美元。

英诺赛科要做的,不是小打小闹的玩家,而是这个领域的“台积电+英伟达”。换句话说,不只是制造,更要掌握话语权。

04

当然,前路并不平坦。

技术上,12英寸GaN正在被国际巨头探索,一旦成熟,可能会重塑格局;
资本上,GaN产业依旧高投入低回报,扩产与盈利平衡是长期考题;
国际上,出口管制、专利诉讼不会消停;
市场上,GaN能否从高端应用走向大众市场,仍需时间。

但不可否认的是,英诺赛科已经用行动证明:中国企业有能力在全球最难的半导体赛道里冲到第一。

2025年春节,英诺赛科的工厂没有停工,70名员工坚守在无尘车间,保障海外客户的爆单需求。
一位年轻工程师盯着手里那块毫米见方的晶圆,感慨道:

“我们追赶的,不是时差,而是时代。”

从NASA科学家到中国芯片掌舵人,从怀疑声到全球第一,骆薇薇和英诺赛科走出了一条硬核的路。

这不只是一个企业的故事,而是中国半导体的缩影:
当全世界还在质疑时,中国企业已经在用实打实的产品,告诉世界这一次,中国芯片不会缺席。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头条深一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科技   高薪   全球   芯片   半导体   中国   英伟   数据中心   宁德   量产   市场   专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