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天刚蒙蒙亮,李阿姨被闹钟吵醒。她像往常一样,下意识地起身直奔厨房,倒上一大杯凉白开,一饮而尽。一旁的孙女疑惑地问:“奶奶,为什么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喝水呀?”李阿姨颇有心得地摆摆手:“电视上、邻居家都说,早上喝水清肠养生啊!”
但真的是这样吗?邻居张大爷,去年体检时肾功能出现了异常,医生详细询问生活习惯,发现张大爷每天早上空腹狂喝水,有时甚至喝下有点凉的矿泉水。医生摇头提醒:“有些事真不能盲目跟风,多喝水没错,但空腹暴饮,尤其是冷水,反而可能给身体带来负担。”
“早上空腹喝水,有多危险?难道比不吃早饭还糟糕?” 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揭示,清晨养生,顺序与方法远比你想象中讲究。如果做错了,不仅达不到保健效果,甚至会惹病上身。那么,起床后究竟怎么做,才能让一天更健康?尤其第3步,很多人一直做错了,甚至不自知。下文带你逐步解密,早晨的黄金养生顺序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相信“空腹喝水能排毒、清肠”,但中国营养学会的最新指南明确指出,早晨起床后空腹大量喝水,尤其是一口气饮下超220毫升冷水,会对心脏、肾脏产生瞬时冲击。原理很简单:人经过一整晚的睡眠,血容量相对减少,心脏尚未“热身”,此时突然灌入大量低温水分,可能导致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尤其是高血压及心血管病人风险更高。
哈佛大学2022年的一项随访研究显示,每天早晨一次性空腹喝超过300毫升冷水的人,发生消化不良、心率异常的风险比按需少量饮用的人高出27.5%。如果本身脾胃功能较弱,清晨喝下凉水还能引发腹痛、腹泻,部分中老年群体甚至报告呕吐、逆流性胃炎加重等不适。
至于“不吃早饭”的危害,流行病学研究已经明确:长期不吃早餐的人,患2型糖尿病风险提升33%、发生心血管事件概率升高21%。但值得注意的是,错误饮水方式叠加不良饮食,会让这些隐患相互加重,并非“只要喝水就百病不侵”。可见,清晨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影响着健康走向。
清晨起床后,到底怎样做才最有益?专家建议,养成科学的五步起床流程,可以显著改善血液循环、消化功能与心理状态——比起仅仅喝水或啃两口早餐,有规划、有顺序地启动身体,效果远超想象。
1. 缓慢起身,适应环境 清醒后先不要急于坐起,应先在床上躺卧3-5分钟,做几个简单肢体伸展(如踝泵运动)。有研究显示,这样可减少清晨直立性低血压风险30%,尤其对中老年人、防止头晕摔倒至关重要。
2. 卫生间如厕,排除废物 早上排尿、排便,有利于体内代谢产物及时排出。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提醒,不要憋尿、拖延。如厕还能让肾脏快速“唤醒”,防止晨间尿潴留引发泌尿感染。
3. 温水漱口+按需补水,切忌空腹暴饮 优先用温水漱口,去除一夜残留积液和细菌,再根据口渴程度“少量温水慢慢喝”,总量约100-150ml为宜。中华医学会建议晨起不推荐空腹饮用过多或偏凉的水,更不宜以冷饮替代,否则影响肠胃和循环系统稳定。这个细节,很多人误以为“越快越多越好”,实则伤身不利。
4. 合理进食,早餐营养要均衡 早餐必须吃,但要温热、适量、均衡。可以选择燕麦、鸡蛋、全麦面包、适量坚果搭配蔬果等,避免油腻或纯糖分高的食品。有数据显示,坚持吃营养早餐的人,认知能力提升14.7%、易疲劳感下降22.9%。
5. 拉开窗帘,深呼吸迎接阳光 早晨适当接受自然光,能显著提升褪黑素代谢、改善昼夜节律,帮助白天保持清醒。卫生学调查发现,早晨晒太阳10分钟,抑郁倾向人群的情绪改善率可提升18%,也是调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精神状态的重要一招。
如果你每天照做这5步,保持适度运动、正常作息,往往数周后即可感受到睡眠质量提高、消化更顺畅、上午头脑更清醒等积极变化。尤其是“三步骤补水法”,避免盲目暴饮水分,能有效保护你的胃肠和心血管系统。
起床后别急于下床,但也别过于拖拉。醒后3-5分钟做“身体暖身操”,可躺在床上屈伸脚趾、转转脖子,帮助血液回流,降低猝倒风险。去卫生间时保持动作缓慢,防止肢体负荷过大。
用温水漱口、慢饮小量温水,对脾胃最为友好。建议温度在35-40℃之间,入口不烫即可。有基础疾病人群,饮水宜分多次、少量进行,并全程避免冷饮。早餐不要空腹喝浓茶、咖啡,并和清晨补水错开时间。
窗帘一拉,阳光进屋,全家早晨气氛都不一样。如果有条件,可在阳台或户外深呼吸,哪怕只几分钟,也能“唤醒生物钟”,利于内分泌稳定。
健康其实就藏在这些小细节里。或许你无法第一天立见奇效,但坚持做好每个清晨的小动作,对预防三高、稳定体重、延缓衰老都有长远积累效益。如果曾因“迷信空腹暴饮水”导致肠胃、小毛病频出,不妨从明天开始,按这五步科学起床流程调整,让每个早晨都在状态!
每个人体质各有差异,具体饮水、晨起动作的适宜度,也需结合个人医嘱综合判断,建议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或有基础慢性疾病者,务必前往当地正规医院进行面诊评估。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生活方式指南》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共识解读》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