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恒大”暴雷,20000员工薪资没着落,许家印后继有人了

| 人文社

| 人文社

«——【引言】——»

在当下的中国经济版图里,一个名字曾风光无限,如今却成为警示故事的主角,他是正威集团暨其掌舵人王文银。

从恒大许家印那件事后,这回轮到王文银了,听说他旗下的企业年营收超过6000亿,能一举挤进世界500强。

这数字一听就让人心潮澎湃,但背后的故事,却绝不是只有闪耀光环那么简单。

王文银,一个来自安徽农村的普通人,怎么就从没钱没势的小伙子变成了拿铜矿资源吹嘘“世界铜王”的大佬呢?

王文银的逆袭路

那个年代,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正猛,当时许多勤劳肯干的农村孩子都像王文银一样,拼搏努力外加一身本事,争取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他的家乡在不远的安徽,当时在地里刨食是普遍现状,资源和机会也不多,但大学的学位成了他改变命运的关键票。

大学毕业进入国企,象征着稳定和未来的铁饭碗,这对乡里乡亲而言,是极大荣耀。

但事在人为,王文银对现状并不满足。

沿着南下深圳的大潮,他毅然选择放弃安稳,带着不多的钱尝试闯荡一番。

深圳,这个改革的前沿阵地,对初创者来说,既是机会之地,也藏着荆棘和诱惑。

1995年,他花一大半积蓄投资开办电线制品厂。

话说那个时候竞争激烈,资本不算充裕,还遇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别人都怕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趁市场萧条低价买进设备,把产能转化为实际战斗力。

白手起家的他,将危机视为风险下的宝藏。

从当初厂小人少的局面,正威慢慢扩张,1999年注册公司,确立企业品牌。

铜矿生意后来又成为他野心的舞台。

“世界铜王”的诞生

2003年左右,正威开始在安徽铜陵设厂,紧贴矿产,减少中间成本和依赖。

接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铜价一度大跌,但王文银并不退缩,放眼全球市场,夺取海外铜加工企业。

业界当时把他称为“世界铜王”可不是随口说说,这背后是他宣称拥有三千万吨铜资源储备,估值高达十万亿的杀手锏。

这个数字不但让金融机构眉开眼笑,也给地方政府留下深刻印象。

他资源多,影响力自然大。

生意做大以后,王文银很快跻身2017年福布斯华人富豪榜前十,身家估算九百多亿人民币。

他的品牌与规模硬气,谁见了都夸。

看似风光无限,其实利润薄得可怜

2022年,正威集团营收超过6000亿,列入全球500强。

这听起来力压群雄,但背后金额庞大却也意味着压力山大。

光靠规模撑门面,企业还得讲现金流,且看一家老牌资本者的心得:营收数字漂亮是表面,真正压到个体的,是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正威集团典型的贸易模式带来的大流水,可净利润始终徘徊在2%左右。

而且毛利率低、产业链长、投资密集、杠杆高企,每一环都催着资金链紧绷。

和恒大捆绑,风险一起爆雷

2017年王文银开始与恒大集团合作,甚至向恒大注资50亿入股。

没错,就是这一步,把正威绑上了恒大那条深水暗礁的航道。

恒大当年如日中天,土地资源拿得手软,联手无疑助推王文银的项目推展,钢筋水泥、建设材料一应俱全。

但恒大后来爆雷,信任崩盘,资金链崩断,正威也开始露出疲态。

这复杂的钱链和项目链在2023年之后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能回头了。

拖欠工程款、股权冻结、司法执行、欠薪纠纷等这些词汇不断在公告和法庭文件上密集出现。

其他子公司员工纷纷放假不干活,厂房机器满是灰尘,产业园门口的草长到脚踝,日夜灯暗得像台鬼屋。

并且债务猛增情况惊人。

更名也没用,危机越滚越大

2024年正威新材更名回旧称九鼎新材,似乎试图割裂过去,但信息披露违规的罚款提醒了众人,危机尚未远离。

控股权流转,“正威系”持股降至仅十二点几个百分点。

许多项目烂尾,员工拖欠工资成泛滥,“老赖”标签也套上了王文银和夫妇。

这让人不得不联想恒大的路径,那家公司曾经年营收超万亿,负债累累拥堵了整个中国房地产产业链,也拖垮了供应商、建筑商、投资者和银行。

正威看似扎实,铜业、新能源、半导体加身,实业面貌光鲜亮丽,却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瘫痪。

它不像房地产那么直白靠杠杆拿地,更多是多条产业链条叠加的复杂盘绕,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牵一发动全身。

在不断的司法纠纷和执行信息背后是现实的一声声叹息。

即使信息披露停止,项目门庭冷落,背后又有多少家庭受累?

供应商和劳务工人无数电话未能得到回应,工资拖欠让生活一片凄凉。

除此之外,企业管理层也在试图脱身,卸任多个法人代表职位,企图规避责任,但现实不是说改就改得过去。

控制权变更和股权转让虽然帮助避了一时风浪,却未能根除核心矛盾。

更广泛说,这样的案例映射出中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症结:高杠杆压倒理性,盲目扩张挤压现金流,靠规模幻象粉饰风险。

过去几年,无数企业学着用营收数据抢镜头,推出花里胡哨的产业园和“全球资源配置”的故事,挥舞着“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的旗帜掩盖内部资金链破洞。

企业家们花里胡哨招商,地方政府乐为其助阵,媒体千方百计鼓吹,但终究经不起市场和现实的考验。

注资、入股、借壳,掩盖不了资金的真正流向和项目运作的尴尬。

恒大、正威这样的案例提醒每一个亲历者,市场经济的裸泳者终将暴露于阳光之下。

监管机构和投资方得更细致、更加严格审查企业财务透明度和杠杆风险,提升整体预警和风险控制能力,不给“下一个恒大”留出空间。

民众关心的,除了数字巨头的兴衰变迁,更是切实落地的生活保障。

房贷未还完,工人工资被拖欠,供应商账款无法回收,这些都是真真切切影响平凡人日常的伤痛。

正威的故事远未收场。

从恒大到正威:留给大家的警钟

从辉煌走向低谷,是经济波动的必然也是警醒。

对于不断追求极限扩张的企业来说,“脉搏”要稳,否则再多营收数字、再多产业园区,都无法抵挡现金流枯竭带来的致命冲击。

时代的车轮不停转,机会和危机永远相伴而生。

如何在巨浪中屹立不倒,需要企业家转变思维,从“只能干大”走向“稳而长”,从“做强规模”转向“管好现金”。

如果缺了一环,后果就惨烈得让人心痛。

2025年的市井,正威集团门口那些无人问津的厂房和绿草,是这个故事最生动的注释。

风吹过,没人管,路人会投去一瞥,也许叹息,也许转身。

那个曾在风口浪尖拼搏的农村少年肩负的梦想,如今被一串串司法公告无情撕碎。

这样的画面不止一次上演,在中国的多地多行业。

未来的路怎么走,谁都需要深思。

恒大之后正威之后,是警钟,是镜子,也是提醒。

再大的规模也不能掩盖脆弱的真相,再耀眼的辉煌也抵不过现金流的枯竭。

人们希望,能有更多企业从中汲取教训,不要再让类似悲剧反复上演,让每一个勤劳的人和投资者的信任,都真正得到守护和兑现。

参考资料:界面新闻——深圳正威被执行金额超100亿元

证券时报网——正威新材控制权变更最新进展:九鼎集团及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已达26.81%

每日经济新闻——投产仅3年,正威集团旗下企业陷停产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3

标签:财经   后继有人   着落   薪资   员工   企业   集团   现金流   杠杆   数字   危机   资金   规模   项目   安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