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少做运动,为啥血糖还是高?看看你的运动方法是否合理

本文188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阿姨是一位刚退休的中学老师,体检时被查出血糖偏高。医生建议她“加强运动”,她也确实照做了。每天早上在小区绕圈快走一小时,晚上跳广场舞半小时,坚持了快两个月。然而复查血糖时却发现,不仅没降下来,反而比第一次还高了一点。

她非常困惑:“我每天都在动啊,怎么血糖还是控制不住?”

其实,这是很多人在控糖过程中常见的误区:以为“运动”做了就够了,却忽略了“怎么运动”才有效

血糖为什么和“运动方式”有直接关系?

血糖控制离不开两个核心因素: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运动,能通过提高后者来帮助降糖。

简单点说,合理运动可以让身体细胞更愿意“打开门”,接受胰岛素送来的葡萄糖,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血糖浓度。

但如果运动方式不对,比如强度太低、时间太短、种类单一,或者运动时机不合适,那这个“提高敏感性”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运动不等于瞎动,方法不对,等于白忙

走路和跳舞真的能控糖吗?关键看这几点

我们先来回到李阿姨的运动方式:快走+广场舞,每天坚持1.5小时,听起来很不错。问题出在哪?

一是强度不够。中老年人快走常常只是“略微加快的散步”,心率变化不大,呼吸也不急促。这种低强度活动对胰岛素敏感性的提升非常有限

广场舞虽然有节奏,但很多动作幅度小、重复性高,按照运动强度代谢当量(METs)评估,通常属于轻度或中度运动,单靠它来控制血糖,很难起到理想效果。

二是缺乏力量训练。很多人控糖时只做有氧运动,忽略了抗阻训练(也叫力量训练)。其实,肌肉是葡萄糖的最大“仓库”之一,肌肉量越多,储糖能力越强,空腹和餐后血糖控制都更容易。

研究显示,每周进行2次以上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徒手深蹲等),可以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光靠走路、跳舞,不练肌肉,等于放弃了一半的控糖潜力

三是运动时间不对。很多人喜欢早上空腹运动,觉得“空腹燃脂”更有效。但空腹时血糖本就偏低,再运动容易造成低血糖反弹,反而引起肝脏过度释放葡萄糖,使得运动后血糖升高

研究建议,餐后30分钟到1小时内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瑜伽等,对于控制餐后血糖效果最好。

想靠运动控糖,该怎么做才科学?

控糖不是拼时间,而是拼方法。以下几个关键点,建议你对照一下自己的运动习惯:

1. 运动强度要达标,不是“散步”就行。判断运动强度有个简单方法:运动时要达到**“略气喘但还能说话”的状态,心率略快、身体微微出汗,这才算中等强度。

如果你戴手环或智能手表,可以关注心率是否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计算方法为:220减去年龄。

比如60岁的人,最大心率约为160次/分,那么运动时保持在95~110次/分左右,就是合适的中度强度。

2. 有氧+抗阻,组合才靠谱。如果你每天只快走而不练肌肉,那么控糖效果会非常有限。建议每周安排2~3次抗阻训练,每次20~30分钟。

不用去健身房,在家练也可以。比如:徒手深蹲,靠墙静蹲;弹力带拉伸;哑铃推举;桥式臀部抬高

只要肌肉有“酸胀感”,就说明练到了。

3. 餐后动一动,比空腹动更有效。餐后血糖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难点”,也是心血管并发症的“导火索”。

研究显示,餐后30分钟进行15~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步走、爬楼梯、站立式瑜伽,能有效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

尤其是高碳水饮食后(如米饭、面条、面包等),不要马上躺着或坐着看电视,哪怕站起来洗碗、擦地,也比久坐强

4. 每天多次短运动,比一次久运动更划算。很多人习惯每天集中运动一次,比如晚饭后走一小时。但研究发现,将运动“分散”到一天多次,血糖控制效果更好

比如:

餐后30分钟走15分钟

每坐1小时起来走动5分钟

晚上再做20分钟抗阻训练

这样算下来,总运动量不变,但血糖更稳定。

写在最后

很多人以为血糖高就该多运动,但真正有效的控糖运动,不是“动得多”就够了,而是要动得对

如果你已经在坚持运动,却发现血糖不降,甚至还升了,不妨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运动方式。是否强度不够?是否忽略了抗阻训练?是否总是在空腹动?是否久坐太久?

运动不是万能药,但运动方式对了,的确可以成为控糖路上最强的“辅助力”。别让自己“白忙一场”。

参考资料: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0年版)》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4.

Colberg SR, et al. Exercise and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16.

《合理运动,科学控糖》.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教育中心,2023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养生   血糖   方法   强度   心率   胰岛素   敏感性   肌肉   方式   葡萄糖   身体   效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