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北京城,半部文明史。”在今年揭晓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中,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成功入选。这是继2016年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之后,北京时隔8年再获考古界殊荣。目前,“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近日,记者随“何以中国·理想都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参观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探寻北京从“城之源”到“都之始”的文明脉动。
科技赋能,西周文明“触手可及”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是西周燕国始封地和早期都城,被誉为“北京城之源”。自1945年首次发现以来,历经数代考古人的持续发掘,遗址内发现了双重城垣、大型建筑基址、完整墓葬区及刻有“太保墉燕”铭文的青铜器等重要遗迹遗物,将北京的建城史上溯至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045年)。
作为首都博物馆“北京历史文化展”系列首展,“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汇集了琉璃河遗址发现80年来最具代表性的180件(套)文物,其中,113件(套)为首次公开展出。
记者们参观“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展览以“封疆—营都—立制—保护”为主线,分为“受命北疆”“燕都肇建”“鼎天鬲地”“传承永续”四个单元,系统梳理了琉璃河遗址从封国建城到礼制确立、从考古发现到保护传承的历史脉络,全景呈现西周燕都文化面貌,实证北京3070年建城史。据介绍,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8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记者们观看展出的青铜器。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科技赋能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展览运用了三维投影、数字沙盘、粒子投影等科技手段,为观众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例如,观众可通过互动屏幕“亲手”拼合青铜器铭文,或通过数字沙盘俯瞰百万平方米的燕都城址。在文创空间内,毛绒堇鼎、会变脸的圉簋冰箱贴、考古盲盒等116款琉璃河主题文创产品同步亮相,让西周文明“触手可及”。
细节还原,“馆园一体”再现故城生活风貌
路县故城遗址以汉代路县故城城址为核心,由城内遗址区、城郊遗址区、城外墓葬区构成,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已知最早的秦汉时期城址,占地113公顷的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在此基础上建立。
据介绍,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的打造打破传统博物馆的封闭边界,采用“馆园一体”的设计。遗址公园内设有15处汉风景观节点,入口处车辙印记与马蹄印的细节还原,向观众展现了故城的生活风貌。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位于遗址公园内,建筑形似汉代礼器“玉璋”,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首个“馆园一体”遗址类博物馆,主要包括基本陈列展厅、遗址展厅、临时展厅、沉浸式展区、考古体验空间和文化长廊等六部分,展出文物涵盖玉器、石器、陶器、石刻、砖瓦、金属器等多类。
走进遗址展厅,通过透明玻璃栈道,就可以看到完整的考古发掘现场——3座西汉木构水井、1座东汉砖井及1座汉魏陶窑址。其中,七边形木构井直径达5.55米,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的汉代井遗存。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考古发掘现场。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观众持有效身份证件即可入馆参观。据介绍,自今年6月试运行以来,该博物馆已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服务管理部副主任李海涛介绍,博物馆提供公益讲解服务,并推出“考古盲盒”“汉代服饰体验”等互动项目。李海涛说:“今年国庆假期,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将推出非遗市集、文化科普活动、插画体验等,为游客提供能吃、能玩、能体验的旅游休闲文化场所。”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利
更新时间:2025-09-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