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国仿佛进入了国运澎湃的新周期。
5月19日,小米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手机SoC芯片“玄戒O1”即将于5月22日正式发布。该芯片采用第二代3纳米工艺制程,集成约190亿个晶体管,标志着中国大陆在高端芯片设计领域达到全球顶尖水平,为世人所惊叹。
而在传统的大国重器领域,5月初,中国外销型战机歼-10CE首次取得实战战果,让世界看到中国战鹰的锋芒。歼-10战机——被誉为中国航空工业的“争气机”——凭借卓越的机动性、隐身能力、雷达探测距离以及挂载导弹先进等优势,实现了先敌发现、先敌跟踪、先敌射击,摘下了“阵风”战机“最强四代机”的帽子。
5月中旬,有“空中无人机航母”之称的“九天”察打一体无人机也传出好消息,预计将于近期完成首飞任务。“九天”无人机翼展25米,最大起飞重量16吨,可挂载多种武器弹药,其独特的“异构蜂巢任务舱”可容纳上百枚巡飞弹或小型无人机,展现了中国在未来智能化空战领域的强大突破。
此外,5月18日,身披“闪耀中国红”涂装的C919国产“大飞机”正式投入上海虹桥与深圳之间的直达往返商业运营;另一边,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首架批量生产机在珠海完成生产试飞,达到安全可用状态,成功具备出厂条件;同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按计划完成总装、测试、加注等准备工作,顺利转入发射区,并计划于5月底择机升空,踏上探测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征程。
从小米“突围”,到歼-10“争气”;从国产大飞机翱翔天际,到行星探测器奔向星辰大海;从人工智能的全面突破,到人形机器人的迭代发展——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不断为世界所瞩目,令人切实感受到“中国国运”的磅礴气势,不得不惊呼“国运昌盛”!
器成于志,光照山河,一代代人默默筑基,终换来风从东方起。大国重器的耀眼成就,表面上看似某种国运之下的众星闪烁,实则是数十年风雨兼程的厚积薄发。简单的“国运”二字,从来不是偶然的运势,而是更深层次国家力量的体现。
第一是完备的工业体系。大国重器的背后,是中国工业体系的脊梁与钢铁脉络。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具备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各种工业门类配套齐全。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占比达到了28%,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从钢铁、机械到电子、化工,从基础原料到高端装备,中国产业链上下游几乎应有尽有、环环相扣。近年来,从芯片设计到AI训练框架、从智能制造到机器人整机集成,中国还不断努力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跃升。正是依托高度完备、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中国才能在突破关键技术节点后,迅速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落地,打造出C919、AG600“鲲龙”等大国重器,实现从“玄戒O1”芯片到DeepSeek-R1大模型的协同创新,甚至在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上跑出“加速度”。这不是某一环节的胜利,而是一个国家整体工业能力的集中体现。
第二是厚重的经济体量。庞大的经济基础是国家创新能力与战略工程落地的压舱石。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349084亿元,同比增长5.0%,首次突破130万亿元大关,总量稳居全球第二。如此巨大的经济体量为新质生产力和高端制造的集中爆发提供了坚实基础:宽广的国内市场支撑了高效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持续的投资与创新投入不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后劲。
3.6万亿元的研发经费投入、2.68%的R&D强度(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澎湃的创新动能。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点火成功,世界首条35千伏级超导电缆顺利投运,2024年的“中国智造”正在以一项项硬核成果不断刷新世界认知。大国重器的密集涌现,是中国经济系统性优势与发展韧性的集中释放,是以国家整体实力为根基托举出的战略跃升。
第三是协调有力的制度优势。中国之所以能高效推动国家战略、将国家意志转化为实际成果,关键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所具备的强大战略定力和组织能力。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上,也贯穿于科研资源的统筹配置、科技力量的系统构建与工程项目的高效推进。
从持续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到不断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从设立中央科技委员会,到强化关键领域的跨部门协同机制,中国已经构建起一套独特的创新治理体系,形成了从“发现问题”到“突破瓶颈”的快速响应机制。
2024年,全国已有3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运行,国家实验室体系加速布局,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同时,国家通过专项债、产业基金、税收优惠等手段,支持创新要素向关键产业和重点项目集聚,推动民营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国家科技力量建设,不断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中国制度所体现出的长期规划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正在转化为持续释放的战略优势与核心竞争力,这也正是这个国家厚积薄发、国运持续走高的根基所在。
从工业体系的厚实根基,到经济体量的坚实托举,再到制度优势的高效协同,这些深层次国家力量相互交织,成就了今日中国大国重器的爆发式崛起。这既是对长期战略积淀的集中回应,也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预示。我们所见的每一个高光时刻,都是国家系统能力、发展模式与文明路径的集体胜利。只要中国的底子不变、制度逻辑不变,“国运”的红利就会继续兑现,挡都挡不住的势头就会持续下去。
国运不是幸运的叠加,而是时间的答案、人民的答案、国家的答案。国运之盛,既在此时,更在未竟之路。
作者丨张思南
更新时间:2025-05-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