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订光!杭州阿姨一个冬天要做1000多只!很多人老早盯上这只鸡,味道太好了......

【来源:杭州日报】

寒潮南下,杭州皋亭山一带晴冷依旧。但村里的“年味”已悄然升温,在丁兰街道的皋城村与沿山村,冬日限定的传统美味——熏鸡,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制作与销售旺季。

糯米与红糖熏制出的美味

连蜜蜂都被吸引

“终于盼来了!”对于上城区丁兰街道皋城村的严淑媚来说,天气就是开工的号角,作为村里小有名气的“熏鸡能手”,她的手机入冬后就没消停过,老客们都在问:“严阿姨,今年熏鸡啥时候能做?”

每年冬天,严淑媚都能卖出上千只熏鸡。此刻院里挂着的35只早已被预订一空,下一批得等到十天后才有。

两排熏鸡刚挂上,一只蜜蜂就飞过来绕着打转。“它也被香味引来了。”严淑媚笑着说。

原来这抹诱人的焦糖色,竟是用糯米和红糖熏制而成的。

严姐做熏鸡,选用的是毛重三斤左右的跑山鸡。处理干净的鸡身需完全擦干,将细盐、香叶和花椒小火慢炒后,均匀地涂抹在鸡肉上,腌制一整夜。待到晴好干燥的天气,在铁锅底铺上糯米与红糖,用竹筐蒸屉隔离,放上腌好的鸡,锅沿用棉布堵牢,点燃柴火慢熏。

她介绍说,这种熏制方法不会让鸡肉变得黑黢黢,而是裹上一层油亮诱人的焦糖色。“就和小姑娘爱漂亮上妆一样,熏鸡也要上妆。”

食客来自五湖四海

都从这口熏鸡里尝到了家乡味

严淑媚的手艺,是从妈妈手里接过来的,对她而言,熏鸡承载着三代人的记忆。

“以前到过年了才有鸡吃,所以小时候父母切鸡肉都是大块的,给我塞在泡饭里,觉得好幸福。如今情况不一样了,我女儿会说‘妈妈,这块太大了,我不要’”。说这话时,她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

“也是现在的生活越过越好了,如今大家更注重健康,我们做熏鸡的时候就调整配方,缩短腌制时间,减少盐量,也做得瘦一点。”

不过最早的时候,这门手艺是由严妈妈传给了农家乐里的厨师宋庆龙。

有一天严妈妈想念温州家乡味,便教他试做。没想到口味颇佳,便加入菜单。有客人品尝后询问能否邮寄,一来二去,熏鸡生意做了起来。

如今,这个安徽汉子已经在店里工作了十五年,“现在逢年过节回家,我也带熏鸡给爸妈吃,他们很喜欢,变成了我们家过年的传统。”宋庆龙说。

严淑媚的客户中有老杭州,也有新杭州人,最远的订单寄到重庆、吉林、黑龙江,这份味道也慰藉了更多异乡人。

一个在杭州工作的重庆女孩,因想念家乡的烟熏味,连续五六年都来买熏鸡,后来还带母亲一起来尝。“她说我们的熏鸡还挺方便,清水一淋上锅蒸就能吃。”虽然各地的熏制方法不同,但这口皋城熏鸡,也慢慢成了很多人回忆中的味道。

61岁大姐撑起全场

一个人就能做1000多只熏鸡

在皋城村的另一边,61岁的叶爱娥演绎着另一种传奇:一个冬天制作约一千只熏鸡,所有工序全靠她独自完成。

“一点都不累!我平常就练拳,身体好做什么都能做得好。”说着话,叶爱娥就要展示一段自己刚学的八段锦。

我们见到她时大约上午10点,她已杀好并腌制了三十只土鸡,还将上一批熏好的鸡送到市场售出。

她在市场有个茶叶摊位,冬天兼卖熏鸡。除了市场销售,更多食客循着香味直接找到她家。“明天得赶紧再熏一批,不然真的供不应求了。”

老主顾陈阿姨每年都从她这儿采购不少熏鸡:“我自己家也会做,但送人都从她这儿买,品相好、味道正,这是我们皋城的特色,年夜饭桌上不能少。”

叶姐的手艺源自丈夫的奶奶,但她大胆创新,将传统的“熟鸡熏制”改为熏制生鸡。“以前条件不好,熟鸡熏完用报纸盖着,吃的时候割一点,虽然方便但不够卫生。现在大家讲究饮食安全,生鸡熏制后,顾客带回家清洗蒸熟,既放心又能保证口感。”

定价70元一只,叶爱娥坚持薄利多销。“鸡选大一点的,价格定得合理些,大家吃得开心,老手艺才能长久传下去。”去年她卖出了1100多只熏鸡。虽然独自忙碌,常年练习太极拳的她依然精力充沛,“只要大家喜欢吃,我就一直做下去。”

从只能做熏鸡到农家乐遍地开花

这个村里日子越过越红火

其实,皋城村熏鸡用料简单,正与当年的贫苦环境相关。外出闯荡的人家,没有条件在一道菜里添加多种调料,只能一再精简,最终剩下鸡、米、糖、盐四样原料。流传下来,反倒形成了如今皋亭山脚下熏鸡的独特风味。

很久以前,从温州迁徙而来的老一辈人,到了沿山村、皋城村定居,几代人就这样在杭州住了一辈子。走出家门,村民们操着普通话与杭州话;回到家中,温州话及其变种——平阳话、乐清话、永嘉话,乃至洞头、苍南的闽南话,仍是日常交流的乡音。

在清贫岁月里,熏鸡成了村民们从小牵挂的味道。“小时候看到挂出了熏鸡,就知道要过年了,这是一年到头最想吃的东西。”严淑媚回忆道。

不过如今生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几乎家家经营农家乐的村庄,每到周末节假日就热闹非凡。熏鸡的走红,也离不开往来不绝的游客。

“以前就是自己做着吃,没想过能卖钱。”叶爱娥说。随着周围景区的开发,村里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口熏鸡,因为风味独特,被食客一传十、十传百,竟成了招牌。“现在,光是靠熏鸡,一个冬天就能给家里添补不少收入。”

为了做好农家乐,这几年农村里的家家户户都评选起了“美丽庭院”,植树、种花、布景,好不惬意。一位大叔指着自己的花园说:“我一年要换三季花,让这里一年到头都像春天一样美,让游客们看见了以后心情也好。”

如今,这道诞生于艰苦岁月的菜肴,已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温州与杭州的独特纽带。

记者 王琦然 视频 石擎擎

编辑 谢珂 审核 杜海锋 陈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美食   杭州   阿姨   味道   冬天   手艺   农家乐   村里   红糖   温州   食客   糯米   鸡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