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商最热的档口,京东挑了一种近乎“公开考试”的方式证明自己便宜:请网友在直播间当场连麦,用订单截图或商品链接举证同款他平台更低价;一旦采销团队核验属实,立刻向提供线索的网友发放100万京豆(折合约1万元),同时把涉事商品下调至9折甚至5折,配合限量福利,让“错价”在镜头内得到纠正。与过往“券后价”“凑单价”不同,这种把价格力搬到台前的做法,既是表演也是决心:活动明确以11月11日为节点收官,意图在年度极致比价的时刻,把“低价”的叙事重新钉在用户心智里。
这一轮“自我砍价”的胆量并非空中楼阁。京东长期依赖的自营采销模式,把平台与品牌之间的链条压缩到了最短,议价与履约在同一体系内闭环,减少了渠道上游的层层加价。采销直播间不收坑位费、不收达人佣金,意味着一大块传统直播电商的“流量税”被省了下来,理论上可以以更干净的方式让利给消费者。尤其在家电、家居等标准化程度高、保价诉求明确的品类,这种前台核验、后台提效的组合,天然具备拿到“可验证低价”的概率优势。

不过,真正的考题并不在热度,而在账本。电商平台要把“低价心智”变成可持续利润,必须回答一个朴素的问题:谁更会用效率兑现低价。以拼多多为参照,四年里归母净利润从约77.69亿元跃升至1124亿元,净利率从8.27%升至28.55%,其间哪怕销售毛利率阶段性回落,利润率仍逆势抬升;这意味着组织效率和费用结构足以承压价格让利,低价不是赔本,而是生意模型的一部分。另一边,京东2024年二季度营收3567亿元、同比增长22.4%,增速可观,但净利润约61.78亿元,不及上一年同期的一半,净利率从4.67%降到约1.88%。当营收走强、利润走弱,同一张报表里写着两行互相拉扯的句子,也写清了刘强东为何要在前台把“价格力”演给所有人看——他需要把低价的讨论从“口号”推进到“机制”。
台前核验:把价格发现变成过程可见
把议价、核价与改价全过程放入直播镜头,是一次组织与叙事的同步重构。过去,平台在后台完成大部分与品牌的价格协调,用户能看到的只有结果;现在,京东让采销人员站到光环下,接受网友当场拷问,以“找差价—立改价—全场见”的三段式节奏,让价格成为一种可以被围观和复查的公共产品。这种形式并不只是“热闹”:当比价的举证门槛被压到截图和链接,平台就把“搜一搜更便宜”的心智吸纳进来,交易的第一站开始偏向京东。对于一部分高客单价品类,哪怕只用几毛钱的差价触发一次百万京豆的兑现,也足以强化“价格可信度”的心理锚点——一旦用户相信“这里会改”,就更愿意把比价的成本交给平台承担。
台前核验要成立,后台能力必须硬:同款识别要足够精准,货品描述、参数型号、保修和发货规则需要与对比平台对齐,否则“比得不公平”的质疑会在舆论场迅速放大;价格调整要在权限内高效下发,并与价保系统、风控系统打通,避免因“直播特例”引发的跨店铺、跨时段价保洪峰;同时,履约与售后也要跟上,当场改价如果无法被稳定履约,价格的信任反而会被反噬。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直播比价”并非孤立动作,而是一次供应链、定价、内容运营与客服体系的协同测压。
竞品算术:低价如何长成利润率
把京东与拼多多放在同一张黑板上,命题的差异一目了然。拼多多用强效率把低价做成“低成本获客+高利润”的合体:平台通过需求侧的细颗粒度运营压低获客费用,再用供给侧的拼单、直连与工厂溢出产能消化价格张力,低价遂成为正向现金流;财务上,净利率持续上台阶,是最清晰的注脚。京东的长板则在于履约能力和标准化品类的供给质量,用户愿意为“送装一体、次日抵达、价保可追溯”付出一定溢价,但当行业整体把“低价叙事”推向极致,京东就需要证明:自己同样能以结构性降本(零坑位费与零佣金、流量内生化、供应链端降本)来覆盖让利成本。
这背后,是两套组织逻辑的对决。拼多多以“系统高敏感度+人少决策”的方式执行成本纪律,尽可能把复杂度沉入算法;京东以“供应链整合能力+服务标准化”立身,复杂度更多落在履约和售后。两者都能讲“低价”,但把低价讲成利润率的路径并不相同。以今年二季度为坐标,京东若想把“直播比价”沉淀为长期能力,至少要让三条线并行:一是把采销IP化,形成稳定的内容资产,减少单场爆点对流量的依赖;二是把直播间的价格治理延伸至站内搜索结果页与结算页,让“贵就赔”的规则算法化、常态化;三是与品牌共建更透明的价保与返利机制,在“多平台价格协同”的红线处明确边界,避免“对线式比价”演化为关系消耗战。
用户与品牌之间:爽感、边界与可持续
从用户侧看,“差两分钱也赔一万京豆”的戏剧性让渡,击中了消费心理里最讲究“被看见的公平”的一部分。直播间里,网友把“比价”的乐趣变成一种参与式内容,平台则把“承认错误—立刻改价”的动作变成记忆点。更关键的是,“可验证低价”的体验如果能在活动期之外延续,用户会把它内化为一种预测:当价格被怀疑不够好时,平台会主动纠偏。对习惯在评论区“抄作业”的消费者来说,这种可被复盘的价格治理,能降低决策疲劳,提升复购概率。
对品牌侧,故事更为复杂。大促周期中,多平台并行运作的价保、返利、库存与节奏,本就像在钢丝上行走;直播间的公开比价,相当于把聚光灯打向了“价格体系的稀薄处”。当用户拿着他平台的“券后价”和“会员专享”来要求平台“就地对齐”,品牌需要更细化的同款定义、更严格的渠道归因,才能避免“不对等比较”消耗毛利与渠道关系。换句话说,平台如果想把“公开考试”办成常态科目,就必须与品牌提前约定考试规则,明确SKU归并、优惠口径与价保阈值,让“可验证”建立在“可对齐”的前提之上。
这正是专家们反复强调的边界:比价可以公开,但规则必须被精确化。零售分析师的建议大致集中在三点——第一,把“百万京豆悬赏”从活动叙事转成规则叙事,建立统一的举证口径与争议仲裁路径,避免直播间的随意判定;第二,把改价与价保的联动做成自动化流程,完善防止“薅补贴套利”的风控逻辑;第三,使采销直播成为供需协同的窗口,而非单纯的“对线舞台”,以“零坑位费和零佣金”的结构性降本持续换取品牌在供给侧的投入,形成“可持续低价”的基础供给。换言之,只有当平台、品牌与用户在一套清晰的制度里彼此对齐,直播间的爽感才有机会被翻译成长期的信任与份额。
当时钟指向11月11日,这场以直播为载体的价格治理实验迎来第一阶段的总结:热度与转化已经给出短期答案,真正的难题是把营销动作变成产品能力,把一次性爆点变成可复制流程,把“观众围观的公平”变成“系统默认的公平”。如果上述三件事在接下来的季度中逐步落地,京东能在“低价”这一关键词上重建心智,并在利润表上写出更稳定的曲线;如果不能,直播间再响亮的“我砍我自己”,也会在财报季的冷光下迅速退潮。价格战从来不是一日之功,谁能把“便宜”做成“便宜而可靠”,谁就更接近这场长跑的终点。
资本市场与监管层面后续值得观察:若平台在比价中建立纠纷处理与数据披露机制,例如披露同款识别准确率、价保触发率与售后满意度,既能降低外界对“秀场化”担忧,也能为品牌与投资者提供预期锚点,以推动低价从战术走向治理。归根到底,低价是系统工程,唯有用数据与制度证明,承诺才会长期有效。
中国网电商中国综合,部分素材来源界面新闻、东方网、南方日报,上市公司财报及此前报道。
编辑:ST
联系邮箱:ds@china.com.cn
更新时间:2025-11-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