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85年,北京一家医院的病房里,两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双手紧握,他们是杨振宁和邓稼先,跨越半个世纪的挚友,此刻重逢在命运的交叉口。

当杨振宁问起这位“两弹元勋”获得了多少奖金时,邓稼先的回答让他震惊不已:原子弹十元,氢弹十元,总计二十元人民币,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

上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园里有两个活泼的少年,杨振宁和邓稼先,他们年龄相差两岁,却因父辈的友谊而结缘。

杨振宁
杨武之与邓以蛰同为清华、北大教授,两家交往密切,两个孩子自然成了玩伴,杨振宁天资聪颖,邓稼先勤奋好学。

虽然年级不同,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那时的他们,或许并未想到未来的人生道路会如此不同又如此交织。

杨振宁西南联合大学学籍卡
1937年抗战爆发,西南联大成立,杨振宁随父亲前往昆明,并于次年考入该校,而邓稼先因父亲患病滞留北京,就读于崇德中学。

当日本占领北京后,要求学生们参加欢迎日军活动,邓稼先断然拒绝,这一爱国举动却让他陷入危险,被列入暗杀名单。
危急关头,远在昆明的杨振宁写信来,催促邓稼先离开北京,并安排同学协助他南下,正是这封书信,让邓稼先逃脱魔爪,于1941年顺利考入西南联大,与杨振宁再度成为同学。

在昆明的岁月里,两人的友谊愈发深厚,一次,日军敌机轰炸昆明,空袭警报响起,所有人都躲进了防空洞,唯有邓稼先因读书入迷未察觉危险。
杨振宁发现好友不在,毅然冲出防空洞,冒险找到邓稼先,带他躲避了一场灾难,这两次“救命之恩”,命运的齿轮正在悄然转动,将两位好友推向不同的人生轨道。

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三年后,邓稼先也来到美国,进入普渡大学学习。
在异国他乡,两位好友依然保持密切联系,杨振宁已经在美国学术界崭露头角,但他依然省出不少钱,帮助刚来美国的邓稼先度过适应期。

1949年,一张在芝加哥大学的合影,定格了两位年轻人的风采,27岁的杨振宁与25岁的邓稼先都穿着考究的西服,展现出良好的家世背景。
作为清华子弟,他们有着儒雅的外表和坚毅的眼神,洋溢着天之骄子的意气风发,此时,杨振宁已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而邓稼先也在次年拿到了博士学位,被称为“神童博士”。

他的导师极力挽留他,预言他若留美必将登顶诺贝尔奖,然而,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一切,邓稼先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立即回国。
面对导师的挽留和美国的优越科研条件,他说:“我的祖国需要我。”1950年,邓稼先踏上了归国的旅程,而杨振宁则选择留在美国继续他的理论研究。

这一别,将是长达二十多年的分离,不同的选择,背后是相同的爱国情怀,邓稼先选择直接回国参与建设,杨振宁则选择在科学殿堂继续攀登高峰,两条道路,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邓嫁先写给杨振宁的信
回到祖国后,邓稼先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1958年,钱三强找到他,告诉他国家需要他参与一项特殊任务,研制原子弹。

这意味着他必须隐姓埋名,与家人断绝联系,忍受艰苦的工作环境,面对个人与国家的抉择,邓稼先没有丝毫犹豫,他瞒着母亲和妻子,调动工作,开始进行原子弹的理论研究。
此时,苏联派出了一些专家帮助中国进行研究,但这段蜜月期极为短暂,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拒绝帮助中国进行原子弹研究,撤走专家,烧毁资料。

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轻蔑地说,没有我们的帮助,你们二十年也造不出原子弹,面对这一局面,邓稼先没有气馁。

在西北的戈壁滩上,条件极其艰苦,科研人员住在简易的帐篷里,常常忍受着风沙和严寒,粮食短缺时期,他们甚至靠野菜充饥。

邓稼先作为理论部主任,肩负着巨大压力,常常工作到深夜,1962年9月,由他领导的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顺利完成。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那一声巨响,震惊了世界,也宣告了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短短三年后的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苏联用了六年零三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这一速度的背后,是邓稼先和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然而,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和核辐射环境,正在悄悄侵蚀着邓稼先的健康。

核武器研究是高危工作,尤其是在那个防护条件有限的年代,邓稼先作为理论部主任,却总是亲临一线,不顾个人安危。
1979年,一次氢弹空投试验出现故障,氢弹头直接摔在地上,却没有爆炸,面对这一极其危险的情况,邓稼先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亲手检查弹头。

他知道,自己是理论设计负责人,最了解情况,必须亲自查明原因,这一举动让他遭受了严重的核辐射。
事后检查发现,邓稼先体内的白细胞染色体已经全部被破坏,变成了粉末,这是不可逆的损伤,意味着他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然而,即使明白危险,邓稼先仍然选择坚守,他压下自己的健康状况,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奋斗了六年之久。
直到1985年,他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被检查出患有直肠癌,被迫住院治疗,当杨振宁得知邓稼先住院的消息后,立即从美国安排回国,专门前往医院探望。

两位老友相隔二十多年后重逢,场景令人动容,此时的邓稼先因长期遭受辐射,苍老不堪,与当年芝加哥大学照片上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判若两人,杨振宁眼中含泪,几乎不敢相认。
在医院的那次会面中,邓稼先的回答让杨振宁震惊:当时国家经济困难,但仍给整个两弹团队颁发了一万元奖金,团队决定将奖金分为三个等级:十元、五元和三元。

作为项目带头人,邓稼先在原子弹和氢弹项目中各得十元,总计二十元,二十元,在当时的中国也不是一个大数字。
但邓稼先提到这是“最高级别”的奖励时,语气中没有任何不满,反而充满自豪,这二十元背后,是一代人的无私奉献。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使中国摆脱了核威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当邓稼先淡然地讲述这二十元奖金时,杨振宁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享受了国际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和待遇。

而儿时好友却为国家和民族利益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这次会面后,杨振宁多次前往医院探望邓稼先。

1986年,邓稼先病情恶化,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享年62岁,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但他的精神永远闪耀在中国科技史上。

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于1987年再次回国,专程吊唁老友,此后,杨振宁写作《邓稼先》一文,高度赞扬这位挚友,称他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这篇文章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了邓稼先的事迹,虽然人生道路不同,但杨振宁同样心系祖国。

杨振宁回国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1971年,在中美关系尚未正常化的情况下,他冲破重重阻碍,成为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美籍华人知名学者,这一举动需要极大勇气,也体现了杨振宁对故土的深情。
他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这次访问为中美学术交流打开了重要通道,此后,杨振宁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科学交流,帮助中国物理学界走向国际。

他多次回国讲学,培养中国青年科学家,为祖国科学发展出谋划策,2003年,杨振宁正式回国定居,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他将自己的晚年奉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培养新一代物理学人才。

2017年3月,杨振宁在四川梓潼两弹城凝望邓稼先铜像。
2017年,已95岁高龄的杨振宁恢复中国国籍,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刻,他与邓稼先终于“共同途”,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了报效祖国的理想。

邓稼先曾表达过希望与杨振宁“共同途”的愿望,尽管生前未能实现,但最终,两位好友的精神在中华大地上交汇,共同铸就了中国科学事业的辉煌。

两位科学巨匠的故事,跨越近一个世纪,最终汇入同一条河流,一个人用隐姓埋名的奉献守护了国家安全,一个人用国际视野推动了科学进步,他们用一生证明:爱国的方式可以多样,但赤子之心同样珍贵。
凤凰历史——杨振宁看望身患癌症的邓稼先问:国家发了多少奖金2017年11月28日

解放日报——【高访】邓稼先真实的28年高渊 2019年10月29日 17:01 上海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