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精准关爱特殊未成年人:七大专门夏令营点亮童心航向

近日,电白区儿童权益保障暨“关爱保障 护孤成长”夏令营活动总结会议召开。

笔者从电白区民政局获悉,今年电白由民政部门牵头,策划组织“七大专门夏令营”,引导多个部门建立起“夏令营——常态化帮扶”的衔接机制,探索深化落实落细儿童福利和权益保障重点工作,延伸出了一场针对特殊成长环境未成年人的精准关爱行动。

策划七大专门夏令营

培养孩子多元技能和兴趣

电白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里,12岁的小宇(化名)攥着画笔坐在书桌前——这个曾因缺乏陪伴而沉默寡言的男孩,在夏令营诗书画课堂上找到了自己的兴趣。

这场由区民政局牵头、多部门协同打造的暑期活动,分七大专门夏令营:由区教育局主导的“安全营”,教育孩子进行急救操作和消防演练;由区妇联主导的“家庭营”,发起“爱心妈妈”结对,让孤困儿童感爱家庭温暖;由区文广旅体局主导的“诗书画营”,让孤困儿童寻兴趣学专长;由区检察院、区法院主导的“法卫营”,教育孤困儿童在危急情况下保留重要证据;由区卫健局、区市场监管局主导的“医康营”,教育孤困儿童饮食健康知识;由团区委主导的“心港营”,锻炼孩子冷静思维、走出困境;由区民政局主导的“自理营”,让孤困儿童提高自主动手能力。

在夏令营筹备会上,一张特殊的“能力培养图谱”被反复打磨:横轴标注着法律意识、健康认知等六大能力维度,纵轴对应着各部门的专业优势。

相对科学的分工体系,让多部门协作跳出了“活动叠加”的浅层模式。各部门由此建立起“夏令营——常态化帮扶”的衔接机制:“爱心妈妈”结对将持续进行,区检察院的“法治副校长”将定期回访,区卫健局会为孩子们建立健康档案,公益单位、民间组织和爱心人士持续捐助。这种长效机制作用下,让短暂的夏令营关爱转化为持续的成长助力。

持续4周的夏令营活动,覆盖重点孤困儿童84人,其他儿童参与60人。参加法律知识问答的孩子从最初的沉默到主动举手。生活技能课上学会整理床铺的女孩开始帮助同伴。这些细微的变化,正是夏令营深层价值的体现。

从“补缺”到“赋能”

关爱模式升级迭代更具针对性

在传统救助模式中,物质帮扶往往是重心,但对于救助保护中心的孩子们而言,情感陪伴与能力建设同样至关重要。

2025年初,电白区民政局针对特殊救助儿童举行专题座谈会,工作人员逐一对孩子们进行访谈,发现“希望有人听我说”的诉求出现频率远超“想要新衣服”。基于此,该局牵头首次将“心理支持时长”“社交参与度”等维度纳入服务规范。

以区妇联组织的“爱心妈妈”结对活动为例,其并非简单的物质给予,其必须完成家庭教育协会的专项培训,掌握与特殊儿童沟通的技巧。电白区共动员1878名“爱心妈妈”,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形式,与4417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从生活照料、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方面,全方位传递关爱。这种“精神赋能+物质支持”的双重模式,让帮扶从“输血”转向“造血”。

生存技能课程暗藏深意:包扎练习不仅要掌握急救知识,更希望在模拟场景中培养冷静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包饺子活动看似寻常,实则是在分工协作中重建对“家”的情感认知。这些细节设计,体现了从“满足基本需求”到“促进全面发展”的理念跃升。

区法院、检察院的普法课堂以“法律要点+生活叙事”的微视频形式加以呈现,将《未成年人保护法》条款转化为“校园欺凌应对情景剧”,让严肃的法律知识变得生动可感;区卫健局的传染病防治讲座配套设计了“病菌传播模拟游戏”,让抽象知识具象化,实现了专业领域的儿童视角解读;团区委的心理咨询师团队通过绘画分析、角色扮演等非语言方式,捕捉孩子们难以言说的心理波动,同时增设“一对一悄悄话”环节。这种“动态感知+灵活调整”的响应机制,让关爱更具针对性。

南方+记者 邓建青

通讯员 王杰 陈诗衍

【作者】 邓建青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育儿   电白   航向   夏令营   童心   未成年人   精准   儿童   民政局   主导   爱心   检察院   妈妈   模式   维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