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协同守护童年起点

3—6岁是幼儿习惯养成、情感发展、认知启蒙的黄金期,他们在这个阶段需要家庭带来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也离不开幼儿园专业的保教引导。在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发挥家园共育的协同作用,守护每一个孩子的童年起点,是关乎广大幼儿健康成长、千万家庭幸福的重要命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家园共育的核心是幼儿成长需求的双向适配。

对幼儿而言,家庭是最初的生活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教他们穿脱衣物、整理玩具、表达情绪;幼儿园是他们迈向集体生活的第一站,老师通过游戏化教学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社交能力,用专业方法引导幼儿探索自然、认知世界。家庭作为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景,是巩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与情感认知的关键场域——当家长在家庭延续幼儿园“自己叠衣服”的要求,孩子的自理能力才能从“园所表现”转化为日常习惯;当老师在幼儿园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需求”,家长在家庭呼应“有想法要好好说”,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才能稳步提升。只有家园有机协同,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

但现实中,家园共育仍存在认知错位、沟通不畅等问题。有的家长将幼儿园等同于托管班,认为“送进园就万事大吉”,忽视了配合幼儿园工作的重要性——有的孩子在幼儿园会自己吃饭,回家却要家长喂;在幼儿园能整理玩具,在家却随手乱扔。与此同时,家园沟通的浅表化也影响了幼儿的习惯养成和心理发展。一些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停留在“吃了什么”“有没有午睡”等生活告知,缺乏对幼儿行为背后心理需求的解读和分析;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对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参与度低,不了解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

为此,破解家园共育难题需要立足幼儿成长规律,构建“家园社三位一体”的温暖支撑体系。

首先要锚定幼儿需求,校准共育方向。幼儿园要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家长课堂讲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比如教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如何引导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组织家长完成“家园共育任务卡”,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保教同频共振。家长要深度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场景,积极参加亲子活动,理解“游戏即学习”的教育理念,不纠结于具体知识的掌握,多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和情感发展。

其次要创新沟通方式,让互动更有童趣。幼儿园可以利用照片、短视频分享幼儿在园的游戏瞬间,用“幼儿成长手册”记录孩子的点滴进步;定期组织家长沙龙,围绕如何培养幼儿阅读兴趣、怎样应对孩子发脾气等实际问题展开交流,让沟通从“通知”变成“共鸣”。

最后要激活社会力量,搭建协同平台。社区要支持幼儿园开展“亲子户外探索”“绘本共读会”等活动,为家园互动提供更多资源;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普惠性幼儿园的支持,推动幼儿园配备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家园共育是这一体系的基础工程。当家庭能读懂孩子的成长需求,与幼儿园同向而行;幼儿园能尊重家长的参与意愿,与家庭温暖互动;社会为学前教育提供有力支撑,与家园协同发力,幼儿才会在充满爱与温暖的环境中成长。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甸柳中心幼儿园)

《中国教师报》2025年11月05日第3版

作者:张萃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育儿   童年   起点   家园   幼儿园   幼儿   家长   孩子   家庭   需求   能力   认知   学前教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