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刚过,一觉醒来好多人都刷到王健林限高令又没了的消息。
万达那边说是“信息不对称”闹的乌龙,说实话,这事听着像个小插曲,但往深了挖根本不是乌龙那么简单,毕竟这背后沾着1.86亿的经济纠纷,还有天眼查上明明白白写的,大连万达集团累计52.6亿被执行金额。
71岁的老王现在哪还有当年“定小目标挣一个亿”的豪气?听说他天天一睁眼,就得琢磨怎么还那3000万的日债务,人都瘦到脱相了,儿子还在国外花天酒地,对比之下真是让人唏嘘。
可能有人觉得1.86亿不算啥,巅峰期的万达确实看不上这点钱。
但现在的万达早不是当年了,万达商管总负债超3000亿,光一年内要还的债就有400亿,可账面现金只有116亿。
本来想算算这缺口能不能靠其他资金补上,后来发现近200亿的窟窿,就像张血盆大口,随时可能把这个曾经的商业帝国吞进去。
知情人士说“限高是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这话听着委婉,其实就是在说:万达不是不想还,是真没钱了。
要我说,王健林这几年是真能扛。
2017年万达遭遇“股债双杀”,当时他把13个文旅项目卖给融创,77家酒店转给富力,硬生生从危机里拽回半条命。
但这次的坎儿明显更难跨,2016年从港股退市后,万达就开始折腾回A,后来又转去港股,四次冲击上市全失败了,还触发了380亿的回购条款。
以前的盟友像苏宁、融创、永辉,现在全成了上门要债的债主,商业世界果然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无奈之下,老王只能动自己最宝贝的家底,万达广场。
2023年才卖1座,2024年就急着卖了超30座,今年5月更狠,一次性打包48座卖给太盟、腾讯、京东这些财团。
算下来一共卖了85座,巅峰期513座的规模,现在只剩300座左右了。
成都武侯万达都改名叫“尚品奥莱”了,看着那些曾经遍布大小城市的商业地标换了招牌,真有种时代变了的感觉。
老王倒是硬气,公开说“绝不转移资产套现”,这话在现在房企暴雷成风的背景下,确实够沉的。
当然,不是所有房企都像万达这样“卖资产还债”。
你看恒大,爆雷后留下一地鸡毛;碧桂园到现在还步履维艰;融创忙着重组,日子都不好过。
相比之下,老王选择的路虽然难,但至少保住了体面。
不过体面归体面,问题还没解决,他的财富从2015年2200亿缩水到现在约200亿,从首富变“首负”,舆论还分成两派:一边夸他有担当,是“有底线的企业家”;另一边却担心,要是珠海万达商管2026年前还上不了市,就得再还440亿,到时候可能要破产重整。
本来想觉得万达转型轻资产能破局,后来发现没那么容易。
所谓轻资产,就是卖了广场后,靠品牌授权、招商管理、运营服务拿30%的管理费,目标是把负债率从79%降到53%。
听起来挺好,但实际操作难度不小,核心资产卖了,品牌溢价肯定受影响,而且轻资产特别看运营能力。
最新数据显示,万达租金收缴率从以前的99%降到94%了,别小看这5个点,背后是三四线城市广场客流少了,商铺空着的也多了,连华润、龙湖的轻资产收入占比都比它高,万达这转型路,怕是还得熬。
说实话,这次限高令解除,对王健林个人来说算是暂时喘口气,但对万达集团,也就是个短期休息。
这三天的限高风波,活像一部浓缩的商战片:起高楼,宴宾客,楼快塌了,再努力扶稳。
老王的个人命运,其实就是中国房企转型的缩影,以前靠规模扩张就能挣钱,现在必须降杠杆、稳现金流、改商业模式,不然活不下去。
那些曾经的万达广场,也不只是个商场。
在一二线城市,它是初代综合体的代名词;在小县城,它是小镇青年喝第一杯星巴克、打卡连锁品牌的起点。
以前中庭里人头攒动,商铺灯火通明,“万达”俩字早烙进城市发展里了。
现在呢?太和县万达广场开业还有33万客流的火爆,北京总部却面临易主的落寞,这种对比真挺刺眼的。
说到底,没有永远的巨头,只有顺应时代的前行者。
老王这次“平安落地”不是终点,是新征程的起点。
万达能不能扛过去,关键还得看那300座没卖的万达广场运营得怎么样,轻资产模式能不能真正跑通。
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老王这71岁还在为还债奔波的样子,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企业家的一点担当。
毕竟在这个行业阵痛期,能守住底线、体面偿债,已经很不容易了。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