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应该怎么用?兵法上把称骑兵为“离合之兵”,意思就是其运用之法或离或合、军势聚散不定,骑兵要根据战场形势不断实施机动,要迂回到敌军侧翼,在运动中抓到敌军破绽,然后给敌军致命一击。
中原军队打仗,最推崇的就是步骑军协同作战,而从来不靠单一的骑兵取胜。以少量训练有素精锐骑兵和步兵军阵相配合,只要战术运用得当、时机抓得准,把骑兵投入在关键点、用在刀刃上,往往可以一击制服,打赢一场大战役。
隋末霍邑之战,李渊、李世民父子率领刚刚成军的三万余义军南下,在霍邑对阵守将宋老生的二万隋军精兵时,就是用这个战术,一仗大败隋军,然后趁胜扫平关中,攻占长安,为唐王朝立国打下了基础。
隋大业十三年,六月。
天下烽烟四起,隋帝杨广的嫡亲表兄李渊也终于按耐不住,向着已经风雨飘摇的隋王朝捅出了致命一刀,在太原举义起兵,加入了逐鹿的队伍之中。
但与各路反王不同的是:李渊举起的并不是反隋大旗,而是以忠臣自居,打出来的是“清君侧”旗帜。由此,李渊自封为大将军,任命长子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次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父子三人分别统领三军。
隋袭自北周、北周就是西魏的延续、而李氏祖上乃大名鼎鼎的西魏八柱国之后,那是老牌关陇军功集团、在关西的根基,可比天子家杨氏还要深得多。军功贵族门阀向来蓄养有精锐私兵部曲,而李氏子弟自然也是人人识得兵法,武艺娴熟,皆可为将的。
七月,大将军李渊聚得义兵三万余人马,沿汾水南下,向长安挺进。
李氏集团的争霸计划是:暂缓称王,先占据关中形胜之地,再扫清周边。以高高举起“大隋忠臣”的名头,去全盘接收消化朝廷在关陇的军事政治力量,逐步积蓄并壮大自己的实力,再东出与群雄争天下。
这一策略深谋远虑,显然远比河北、山东那些反王们强得多!
但是李渊的义军在出师不久之后,就在行军路线上遭受了当头一棒。
八月,李渊的南下大军被阻在了霍邑。霍邑,即今之山西霍州。
率军驻守霍邑的,是以骁勇善战闻名的隋虎牙郎将宋老生,麾下有精兵二万,这大概隋王朝在西北的最后一支雄兵劲旅了。
而李渊的三万兵马,除了李氏私兵和少数太原留守府的劲卒之外,大多数全为四方闻名来投的新附之众。大军初合,未经整训,综合战斗力远逊于霍邑守军。
宋老生的军队不好对付,而更糟糕的是:祸事不单行。
李渊军自从被阻于坚城之下后,天气反常突变,往年很少下雨的霍邑,竟然连月大雨,道路变得泥泞不堪,使得粮草运输不继。三万大军人吃马嚼,米麦豆料消耗一日几万斤计,粮道不通畅,军心就浮动。这时候,又传来了刘武周与突厥联手,将乘虚袭击太原的消息。
太原乃李氏老巢,若被袭有失,那还了得?于是,本就在为敌军难打、粮道受天气所阻等等而忧虑重重的李渊,决定撤军回防太原。
要撤军的消息一传出,当场就急坏了李渊的两个儿子。于是,血气方刚的李建成与李世民大惊,二人赶紧前来中军大帐,苦苦劝谏其父,万万撤军不得。
不可撤军的道理也是明摆着:这支才竖起大旗、浩浩荡荡而来的义军,初次出师、小遇挫折,便要一箭不发、打道回府了。如此,几万人刚刚鼓起来的雄心壮志必定大打折扣。这样一来,英雄气短,日后如何还能与群雄争锋?
然而,任凭二子百般苦劝,没奈何李渊就是不听,而且照旧颁下军令:三军准备,不日撤军!
李渊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渊其人,少年时就武艺超群,能骑善射,但是性格好享乐,遇事不喜争,是个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的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性格,所以在天下诸侯多反的局面下,他那个表弟隋炀帝杨广,仍然敢于放心把这个经常被人传说“颇有人望、似有反心”的表兄,放在了太原重镇当留守。
现在一看,李渊的性格还真是一遇难处就想退缩,果然像是难成大事的。
而一见事已至此,李建成也只得转劝其弟世民:父命难违,唯有先听令撤军,日后再从长计议罢了。由此再看建成:虽有些见识,却也是个难以坚定立场的性格。
唯独李世民心如铁石,决不甘心半途而废。他深知气可鼓而不可泄,尤其这起兵造反大事,又岂能半途而废?
于是,眼看着撤军令已下,三军诸部已经在纷纷收拾行装,李世民心如刀绞,就在李渊帐外放声痛哭。
这一哭,直哭得泣血哀号,也把李渊哭了个胆战心惊,因为李世民声言:这是在为将来李氏满门的身死族灭大祸而哭。
终于,李渊顿悟了:天下任何事情都可做一半,唯独举兵造反决不可,那是真要死无葬身之地的。
于是,李渊收回了命令,一面遣飞骑催粮,并问太原军情;而大军继续屯兵霍邑,严加戒备。终于,坚持到了天气转晴,粮草也运到了,而太原也没有事。
从这件事看,李氏父子三人,究竟谁才是真见识,真英雄,已经一目了然。
这里有一个问题:霍邑守将宋老生既然很能打,那么义军屯驻在霍邑进退不得时,他为何不趁李渊犹豫不决,粮草紧张,军心惶惶时出城攻击?
这事原因也很简单,无非有二。
其一,宋老生不是千里眼顺风耳,他只知道李渊起兵后,声势浩荡、英雄豪杰争相往投,却并不知道李渊进退失据,还在自乱军心。
其二,大雨天道路泥泞湿滑,不利于行军布阵;打仗,弓弩是主力兵器,然而弓弦在雨水浇淋下受潮就无力,弓体更怕浸水淋雨,雨中开弓、更伤弓体。
所以在冷兵器时代,大雨大雪天全是用兵之大忌。由此宋老生虽勇,那也得在天晴之后,才能整军出战。
雨过天晴,泥泞的地面开始干燥,大战就要开始了。
自古最难打的仗,就是强攻坚城。
所以对李渊来讲,如何破霍邑?攻城实为下策;把宋老生引出来,在城外野战中歼灭宋老生的隋军,才是上上之策。
那么,宋老生会出城与李渊野战吗?
宋老生属有名的悍将,素来以勇自负,所部又多为精兵。这样的将领,对于李渊率领的那些刚聚起来的几万新军,当然是不会畏惧的。
所以,当李渊用疑兵诱敌,稍微摆了个将要围城的态势,宋老生就麾师出城了。这位大隋勇将的想法与李渊完全相同,也要用野战歼灭敌军!
那么,李渊的新附之众要怎样打才能消灭敌人的二万精兵呢?
义军兵力虽有三四万众,但精兵不过李渊本部的二三千人马,其余大多是四方来投临时凑合起来的新军。若要硬碰硬的与宋老生麾下那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朝廷正规军打,肯定是难以取胜的。
但义军有两个优势,一是人多,兵力为隋军之倍;二则李渊熟谙骑兵战术,次子李世民又是不世出的天才骑将,麾下养有一支为数二三百人马、久经边塞烽烟锻炼过的部曲精骑。
李渊父子的破敌战术就是:用步军与宋老生死磕,不求胜,只倚仗人多的优势死守阵线,耗尽隋军的锐气与体力。待到隋军筋疲力尽时,以精骑突然出击,力争一击制敌。
这样的战术,就是标准的步骑协同作战。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难的是:
首先,步军能不能死死顶住敌军攻势,把敌军拖入疲劳状态?
其次,骑兵能不能隐蔽迂回至敌军侧后,再掐准时机,在敌人最疲劳时出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当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否则就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李渊万分慎重,决定亲自与长子李建成督率步军,在霍邑城外列阵,与隋军死磕,而命令更擅长带骑兵的李世民率二百骑兵游离于战场外,迂回至霍邑南原隐蔽待机。
两军列阵交战,战斗怎么打?
双方几万人马各自在开阔地列阵展开,那是一个一个的千人军阵按左右翼,前军、中军、后军的次序排开来的。而两军开始交战时,也并不是几万人全都一拥而上的乱战厮杀。
马步军结阵而战,那都是有其章法的。
首先是双方各出小股部队,相互试探攻防。这种首先出战的部队,在隋唐军队中称之为“跳荡”,为军中的选锋劲卒。
跳荡以数十或数百人一队,披甲执兵,在阵前游弋,歼灭敌军前来拦截的人马,再寻找敌军阵型中的薄弱点发起猛攻。如果攻破一点,就直向内猛突,打开突破口,然后本军大队随后跟进,从这个被打开的突破口中凿入敌人军阵之内,搅碎切割敌人的阵型。只要一个阵型被打乱,敌士兵就会惊恐乱走、从而危及相邻的军阵,然后严整的军阵会一个接一个发生混乱,最后全军崩溃。
以上,就是马步军结阵而战的基本战术。
宋老生的隋军与李渊的义军各出人马,相互攻防了一阵子后,有一队隋军甲士忽然直扑义军右翼。
而坐镇右翼指挥的,正是李渊的长子建成。隋军一阵箭雨泼过去,李建成坐骑中箭,马匹吃痛,后腿惊起,一个尥蹶,就把李建成从马背上掀翻了,跌落在地。大将落马,左右随从发出一阵阵惊呼,队伍出现了小混乱。恐慌会快速传染,顿时使得整个义军右翼受到影响,也发生了噪动,于是,右军防御阵线在隋军的猛攻下,开始了动摇。
李渊见右翼生乱,大惊失色,急派一队精兵驰援,同时中军击鼓摇旗,向右翼传递信号,命其稳住阵线。
“闻鼓而进、死不旋踵”战场上的擂鼓声,就是士气所在。中军鼓声如雷,杀声震天,让右翼将士们安定下了心神。在李氏家将们的带头拼死力战下,终于稳住了右翼阵型,解除了危机。
而李建成也重新上了马,打出了将旗。
就这样,李渊父子率义军与隋军在霍邑城外开阔地上你来我往,双方箭矢如雨,时不时就有白刃相接,打得激烈异常。
宋老生倚仗自己的兵马精良,轮番冲击义军大阵,企图一举击溃义军,而义军靠着人多,死死地顶住了隋军的一轮又一轮攻势。终于隋军的锐气受挫,士卒渐疲,攻击势头开始弱了起来。
这时候,就是骑兵出击时机到来了。
李世民的二百骑兵,早在双方列阵前,就悄悄离开了战场,远远绕了一个大圈,迂回到了霍邑南原,隐蔽了下来。同时,派出多名坼堠,潜行靠近,监视着战场,等待宋老生军队的疲惫时刻。
这骑兵迂回设伏,也得避开敌军视线,小心翼翼,才能起到出其不意,一击制敌的奇效。如果提前暴露,被宋老生发现了,那就失去了突然性,区区二百骑在几万人的大战中,那就如同丢了颗石子入海,连个小水花都难溅得起。
年方19岁的李世民,虽然出身豪门,但是军功贵族世家子,自幼就习骑射,练文武艺,李世民16岁时,马术箭术就已无双,一手连珠箭技更无人能出其右。某年李渊剿匪时中伏,陷入重围,李世民身率数十骑往援,以连珠箭开道,每发一矢、则毙一敌,直突入重围之中,救出其父,凭此一仗,万众瞩目。
霍邑一战,事关李氏成败,李渊亲率步军打苦仗疲敌,而将二百精骑悉数交与次子世民,能不能掐准时机出击,一击摧破敌军?家族兴亡的万斤重担,全压在了这位19岁的年轻人身上。
坼堠哨探接力来报,军情一变再变,终于,等到了可出击之时。养精蓄锐已久的二百李氏骑士披甲执兵,一人双马、催动马匹,从南原扑向战场。快接近时,骑兵换乘战马,再次整队组成攻击阵型,开始催起马速,发动冲击。
此时,与义军来来往往激斗了大半日的隋军,早已经锐气全无,人困马乏,士卒大多疲惫不堪了。所以,这支突然出现在大军南面的骑兵,当场就引发了隋军右翼的混乱。
隋军的领军校尉和队率们,怒骂踢打着乱成一团的军士,狂吼着喝令转向布阵防御。但是,越忙越乱,二百骑、近千只马蹄敲击地面,隆隆声似雷滚,踏起的烟尘夹杂泥土草屑飞溅,骑兵们挺着长矛马槊,排着锲形攻击队型,冲起了速度,转瞬之间,白晃晃的马槊锋刃已经随着马蹄声扑面而至。
“轰隆”一声,高速冲击的骑兵拦腰撞入了隋军右翼,以排山倒海之势横击,右翼当场就被撕开一个大口子,二百甲骑十骑一队,接连从口子中突入,直向纵深猛插,一下就横着凿穿了隋军的军阵。
李世民带队冲阵,一马当先,打穿敌军阵列后,率队伍回马再次冲击,反复几次,把隋军大阵分割成了数截,
步兵军阵一旦被骑兵凿穿并分割,那就是最致命的打击。因为军阵中的士兵们会慌乱四窜,并把这种惊慌恐惧迅速传遍全军,并使全军崩溃在即。
而苦苦支撑着步军的李渊,也趁机麾动义军步卒们,开始向隋军发起反攻。
这当口,士气此消彼长,隋军开始混乱,而义军将士振奋鼓噪,争先挺刃直前。
步兵正面猛攻,骑兵拦腰横突,两面夹击之下,隋军各个军阵越来越混乱,不久这种混乱就扩散成了全军崩溃。以勇猛而著称隋将宋老生再也无能为力,在乱军中被阵斩,霍邑隋军或死或降,一役全军覆没。
以步军结阵与敌军死战,挫掉敌锋芒,待敌疲惫时,少数精锐骑兵迂回至敌侧翼给予敌人致命一击。这一仗被收入了兵法名著《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成为了经典骑兵战例。
什么样的统帅,带出什么风格的军队。而之后的唐朝军队,也是最擅长打这种步骑协同之仗的。薛仁贵破高句丽,苏定方灭西突厥,唐军战史上,以步军消耗敌士气,再用骑兵一锤定音的胜仗,屡见不鲜。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