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日历才惊觉,原来已经小暑了。早上出门买豆浆,刚走两步就被太阳晒得缩脖子,空气里像裹着层热棉被,连风都是烫的——这才后知后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话,果然不是唬人的。
上周邻居张阿姨还跟我吐槽,说她闺女前几天中午1点非要去公园拍荷花,结果回来就头晕恶心,温度计一量38度,医生说是轻度中暑。这让我想起自己大学时的傻事:为了赶在网红打卡点拍“夏日光影”,正午顶着大太阳在操场站了20分钟,后背的T恤湿得能拧出水,晚上就开始拉肚子。后来才知道,小暑这时候的太阳,简直是“移动桑拿炉”,中午12点到下午3点出门,跟往热锅里跳没差。真要出门,帽子、冰袖、防晒霜得备齐,水要小口小口喝,别等渴了才灌,我试过一次牛饮,结果不到半小时就跑厕所,尴尬得不行。
不过避暑归避暑,贪凉更要命。我办公室有个姑娘,夏天标配是露脐装+空调直吹,上周突然说肩膀疼得抬不起来,贴了三天膏药才缓过来。这让我想起我妈总念叨的“夏天的凉是藏刀子的”——她年轻时贪凉,午休躺在空调风口下,醒来嘴就歪了,针灸了半个月才好。现在她总盯着我睡觉,说“风扇不能对着脚吹,空调温度低于26度就得盖薄被”,以前觉得她啰嗦,现在才明白是经验之谈。
说到祛湿,我可太有发言权了。前阵子梅雨季,我家阳台漏了点雨,没及时拖,结果墙角长了霉斑,那段时间总觉得浑身沉,像背了袋米。后来把阳台彻底打扫干净,每天开窗通风,才慢慢缓过来。还有次去山里玩淋了雨,没换衣服就坐摩托车回家,当晚就开始咳嗽,中医说是“湿邪入体”,喝了三天姜茶才好。看来老话说的“雨天别久站,涉水赶紧换衣服”,是真得听。
饮食上,我家小暑有个保留项目:吃新麦面。我奶奶总说“热汤面下肚,汗一出,邪气就跑了”。她煮面有个讲究,必须加把绿豆芽,说“一热一凉,刚好中和”。上周我试着煮了次,汤里撒点葱花,配着凉拌黄瓜吃,汗顺着下巴滴进碗里,居然一点不觉得热,反而浑身舒坦。对了,我以前超不爱吃茄子,觉得软趴趴的,直到我妈做了次蒜香烤茄子,外焦里嫩,配着小米辣,居然把一碗饭都扒光了,才知道“六月茄子解暑”不是吹的。
至于运动,我算是踩过坑的。去年小暑非要挑战“晨跑5公里”,结果跑到3公里就头晕眼花,蹲在路边缓了10分钟。现在学乖了,改成傍晚去公园散步,或者在家练八段锦,动作慢悠悠的,练完微微出汗,比大汗淋漓舒服多了。我爸更绝,每天雷打不动去小区泳池游40分钟,他说“水里凉快,还不费膝盖”,这大概就是国医大师说的“夏天运动得找对地方”吧。
养心这块,我最近迷上了按穴位。神门穴和劳宫穴,一开始总找不准,按半天没感觉,后来问了小区中医馆的大夫,才知道神门穴在手腕横纹“小骨头”旁边,按下去酸酸的才对。现在每天睡前按5分钟,以前翻来覆去半小时睡不着,现在居然能很快眯过去。对了,我还试过“呵”字功,第一次练差点笑场,觉得像在叹气,练了几天居然发现,烦躁的时候“呵”几声,真能静下心来。
其实小暑养生,说白了就是别跟老天较劲:天热就躲躲,别硬扛;嘴馋就吃点应季的,别贪凉;想动就选凉快的时候,别逞能。就像我奶奶说的“夏天活得糙点不行,得细着点,但也别太讲究,顺其自然最好”。这话听着矛盾,细想却挺有道理——毕竟养生这事儿,舒服比啥都重要。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