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李鹏总理全家在玉泉山游玩,难得团聚,女儿女婿罕见出镜

文/大壮实验室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97年的北京秋意正浓,玉泉山的枫叶将山峦染成一片暖色,在这个象征着收获的季节里,李鹏总理与家人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全家福。

照片中,时年69岁的李鹏目光坚毅而从容,眉宇间依稀可见那个曾经在延安窑洞里苦读的少年模样。

李鹏与女儿

夫人朱琳优雅端庄地站在身旁,女儿李小琳自信干练的气质扑面而来,眼神中闪烁着新时代女性的智慧光芒,女婿刘智源则温和地立于一侧,谦逊中透着革命后代的沉稳。

这张看似普通的家庭合影,实则承载着一个革命家庭三代人的奋斗史诗,更像一扇观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窗口,透过它,我们能看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

这张照片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一个难得的家庭团聚时刻,更在于它生动展现了中国从革命岁月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轨迹。

让我们将时光拨回1928年10月的上海,在李鹏出生的那个年代,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至暗时刻。

黄浦江上的外国军舰、租界门口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无不刺痛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出生在上海革命家庭的李鹏,父亲李硕勋是中共早期党员,曾参与组织上海工人运动;母亲赵君陶也是进步青年,在白色恐怖下坚持革命理想。

然而命运多舛,1931年父亲因叛徒出卖英勇就义,这个打击让三岁的李鹏早早体会到了家国一体的重量。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革命理想就像黑暗中的明灯,指引着这个家庭前行的方向,母亲赵君陶带着幼小的李鹏四处辗转,既要躲避敌人的追捕,又要维持生计。

这样的童年经历,让李鹏比同龄人更早懂事,也更能体会底层民众的疾苦,1941年春天,13岁的李鹏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征程。

邓颖超与李鹏

这是一条充满艰险的道路,要穿越敌人的重重封锁线,但追求光明的信念支撑着他一路向前,黄土高原上的窑洞虽然简陋,却是当时无数进步青年心中的圣地。

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和自然科学知识,延安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吃的是小米饭,住的是土窑洞,但学习的热情却空前高涨。

四年后,17岁的他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

正如他后来常说的:"理想不是空谈,而是用双脚丈量过的土地。"这种务实的精神,也成为他日后工作的鲜明特色。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当时的中国电力工业基础薄弱,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仅185万千瓦,还不及今天一个中等城市的供电能力。

1948年,20岁的李鹏被选派到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水电专业,这是国家为培养建设人才做出的重要决策。

李鹏同志(后排左)在苏联伊万诺沃动力学院补习数理化及俄文时与同学合影

在异国他乡,他克服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展现出惊人的毅力,七年的留学生涯,他带回来的不仅是一纸文凭,更是一个炽热的梦想,"要让中国的每盏灯都亮起来"。

这个朴素的愿望,后来成为他毕生奋斗的目标,1955年回国后,李鹏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

当时组织上原本要安排他在部委机关工作,但他坚持要到生产一线去,他选择前往吉林丰满发电厂,这里当时还使用着日伪时期留下的老旧设备。

面对技术难题,他带着工人们用算盘计算数据,用搪瓷缸当烧杯做实验,这段松花江畔的岁月,不仅让他在专业领域积累了宝贵经验,也让他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侣。

李鹏同志(前排右四)在丰满发电厂2号机组旁与苏联专家合影

可以说,丰满发电厂不仅是李鹏事业起步的地方,也是他人生新篇章开始的地方。

1957年元旦的东关宾馆联欢会,当时担任俄语翻译的朱琳,以优雅的舞姿和流利的俄语吸引了李鹏的注意。

当李鹏用俄语发出共舞邀请时,两种不同背景的人生轨迹开始交汇,朱琳出身上海工人家庭,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哈尔滨外语学院,是那个时代少有的专业外语人才。

联欢会后,李鹏通过苏联专家给朱琳带去书信和丝巾,朱琳则以精心编织的手套作为回应,这种含蓄而真挚的交往方式,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浪漫。

当时交通不便,从丰满发电厂到朱琳工作的吉林化工厂,要坐两个多小时的火车,但李鹏还是经常利用休息日去看望朱琳,两人沿着松花江畔散步,谈论工作、理想和未来。

1958年春节,朱琳随李鹏到北京见了婆婆赵君陶,婆媳二人相处融洽,他们的婚礼简朴而温馨。

婚后的朱琳不仅继续自己的工作,还默默承担起家庭重担,有一次李鹏在外地考察三个月,朱琳一个人照顾生病的孩子,却从无怨言。

朱琳说:"他在为千家万户的光明奔波,我守护好我们的小家就是最大的支持。"这种相互理解和支持,让李鹏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国家的电力建设事业。

李鹏夫妻和邓颖超

朱琳至今珍藏着那些泛黄的信笺,字里行间既有“今日视察发现坝体裂缝”的专业分析,也有“见窗外桃花盛开,想起你最爱穿的那件粉裙”的脉脉温情。

李鹏和朱琳育有二子一女,分别是长子李小鹏、女儿李小琳和幼子李小勇,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们非常注重家庭生活,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长子李小鹏继承父业,投身电力事业,他考上清华大学电力系,后来成了电力工程师,参与过多个大型水电站的建设。

女儿李小琳同样学电力,从基层岗位做起,后来在中电国际担任高管,凭着能力被称为“电力一姐”。

幼子李小勇则受爷爷李硕勋的影响,长大后穿上军装,保家卫国,在部队里从普通士兵做到干部。

将目光转回全家福中那个自信从容的女性,李小琳,1961年出生的她,不仅继承了家族的红色基因,更传承了对电力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她展现出惊人的刻苦精神,让她在专业领域快速成长,执掌中电国际时,她以"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的魄力,带领企业成为香港H股的明星企业。

在她任职期间,公司市值增长了三倍,成为中国电力行业的一面旗帜,李小琳的婚姻则延续着两代革命家庭的特殊缘分。

丈夫刘智源作为刘伯坚烈士的后人,与李小琳既是青梅竹马,更是精神上的同行者,两人相识于儿时,共同的成长背景让他们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刘伯坚烈士

刘智源虽然性格内敛,但在专业领域同样出色,他在新能源技术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这种结合不仅是两个家庭的联姻,更是红色基因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延续。

刘智源

他们在各自领域努力奋斗的同时,也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庭,培育着下一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李鹏家中,书桌上的座右铭"电力是光明的事业"已经陪伴了这个家庭半个多世纪,朱琳精心整理的家族相册里,从黑白照片到彩色影像,记录着这个家庭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

李鹏总理与孙女

李小琳给女儿讲述太爷爷李硕勋就义前写家书的故事时,总会强调:"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要用奋斗去守护。"

这些生活细节共同构筑了一种超越时代的价值观:"卓越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习惯。

李鹏总理一家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正是因为它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传统,这种"家国一体"的情怀,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当我们今天在明亮的灯光下工作生活时,不应该忘记那些为光明事业奋斗过的身影,正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点亮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这张珍贵的全家福,不仅记录了一个家庭的温暖时光,更铭刻了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它提醒着我们:个人的价值只有在服务国家发展中才能实现最大化,家庭的幸福只有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才能永恒。

参考资料:

人民网——李鹏新书回忆爱情:与朱琳互称"大琳""大鹏" 2014年06月30日

中国新闻网——李鹏新书忆爱情婚姻:与朱琳互称"大琳""大鹏"(图)(2) 2014年06月29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历史   女婿   罕见   总理   全家   女儿   李鹏   家庭   中国   电力   俄语   光明   延安   苏联   发电厂   事业   窑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