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英国高级代表团结束了为期两天的访华之行。此次访华在外界看来是一个“破冰动作”。当前,英国在经济上面临困境,通胀居高不下,制造业持续低迷,金融服务业也受全球环境拖累。尤其在新能源投资、绿色金融、人工智能等领域,英国需要新的合作伙伴,而中国正是绕不开的市场。
因此,英国代表团此行的重点放在经贸议题上,行程中涉及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碳排放交易以及教育交流。英方商贸大臣在与中方会面时反复强调“寻找共同点”,还专门安排与中国企业家的闭门座谈,试图传递出务实合作的意图。
但这种姿态在英国国内似乎并不被普遍认可。保守党内的强硬派担心“过度依赖中国”,媒体也不断制造“安全风险”的舆论压力。英国政坛的思路是即便要谋求经济合作,也必须附带政治上的“对冲”,否则容易被指责为对中国妥协。换句话说,伦敦在经济和安全上是“两张脸”,前者需要中国,后者又必须表现强硬。这种撕裂决定了英国代表团访华不可能单纯为了合作,它注定会伴随着后续的政治动作。
这种动作很快兑现。就在9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就在基辅宣布对三家中国企业和个人实施新一轮制裁,理由依旧是所谓的涉嫌“向俄罗斯军队提供关键物项”。显然,这不是临时决定,而是事先安排好的双重剧本,先通过访问在经贸层面探路,再通过制裁安抚国内舆论和美国。
这样一来,英国既能告诉企业界“政府没有放弃中国市场”,又能告诉华盛顿“伦敦依旧站在美方阵线这一边”。这实际上暴露出英国政策的深层矛盾,在经济上必须依赖中国,但在政治和安全上又不敢独立于美国。相比之下,德国和法国在对华政策上至少强调“战略自主”,而英国的行为则更像是左右骑墙。
但问题在于,这种做法的代价极高。制裁本身对中国企业的实质影响有限,因为相关领域往往有替代方案,但对英国企业来说,反而会增加在华经营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这种“先合作后制裁”的节奏,让中方清楚看见伦敦的立场并不可靠,合作空间被大幅压缩。英国原本希望通过访问寻找新的增长点,但制裁将让这种努力几乎被抵消。
事实也的确如此,就在英国宣布制裁后,中国迅速“反将一军”。中国驻英大使馆第一时间发声,明确指出中方从未向冲突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并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出口,所谓“涉俄贸易”的指控毫无根据。我大使馆还强调,中俄之间的正常经贸往来不应受到外部干扰,敦促英方撤销错误决定。更关键的是,声明特别提到“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正当合法权益”。
显然,中方释放的信号足够清楚,如果英国选择把制裁当作政治秀,中国也完全有能力让其企业付出真实成本。而这种反击将让英国陷入两线受压的局面。一方面,美国并不会因为英国制裁了几家中国企业就给予额外好处,华盛顿更多是把它当作理所当然。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的阻力却会实实在在增加,让英国企业在竞争中丧失优势。
这也预示着未来,中英关系在短期内仍难以回暖。英国政客或许还会在国内继续打“对华强硬”的牌,但经济现实会不断拉扯伦敦的立场。更可能的结果是,英国在欧洲的对华竞争中被边缘化,德法趁机填补空缺,而中方也会加快与更务实的国家推进合作。最终,英国可能发现向美国递投名状并换不来实质利益,但却失去了原本还存在的市场机遇。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