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晋音综学员,长相有点像顶流女明星,被节目组和舆论一把推上“小某某”的位置——到底是天降红利,还是一场慢性消耗?迈利撒的事,把这一套流量逻辑暴露得很干净。

先看现在的局面。
在《声鸣远扬》的舞台上,迈利撒的脸一出现,弹幕里常见的不是名字,而是“好像迪丽热巴”“小迪丽热巴来了”。节目组也乐于放大这种联想,物料剪辑、文案宣传,都隐约往“撞脸顶流”方向靠。好处很明显,关注度蹭蹭往上涨,她这个全新面孔瞬间被记住。代价也一样清晰——“迈利撒”三个字,被压在“小迪丽热巴”的标签底下,很难抬头。

更微妙的是,她本人并非没意识到风险。发长文回应争议时,一边真诚肯定迪丽热巴的颜值、人格和前辈地位,一边流露出一种极典型的新人焦虑:比不过前辈,是不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种问题本身,就不单是娱乐圈,是所有刚进场的年轻人都会撞上的心理墙。
镜头打近一点,会发现她身上的压力远不止“撞脸顶流”这一件。

最近几期比赛里,迈利撒又和同届学员包美琳,被观众发现高度“同款”:五官风格类似,声线接近,甚至连饮食习惯都被扒出一串重合。人设一重叠,她的焦虑瞬间加码——辨识度被压缩,竞争变成“二选一”,舞台上的对位感被放到最大。那种“随时可能被替代”的危机感,会直接侵蚀自信。
她自己也没藏,公开承认:会因为不够优秀、配得感偏低而内耗;会在高压比赛中陷入“我是不是根本没必要存在”的自我否定;会被“别人和我太像”折磨到怀疑人生。舞台看起来灯光绚烂,内里更像一场放大镜下的精神测验。

有趣在这里出现——对同期学员的“撞型”,她感到困扰,担心价值被抹平;对与迪丽热巴的几分相似,却在营销时主动或被动地放大。是自我矛盾,还是流量策略逼人走到这一步?
争议点就卡在这儿。

一部分网友非常不买账,认为她在节目里多次以“小迪丽热巴”的姿态出现,把顶流演员当成流量入口,借用知名度撬热搜。操作路径很简单:撞脸标签、节目话题、发文回应,再把“情绪”和“哲学式焦虑”打包送上热搜。名字反复和迪丽热巴挂钩,路人容易误以为两人存在某种关联关系——对新人而言,曝光拉满;对被动被提及的前辈而言,纯属无妄之灾。
值得注意的是,迪丽热巴粉丝群体并没大规模开火,一方面正忙着关注新剧《枭起青壤》以及新角色的宣传,一方面用冷处理实现“话题切割”:不陪跑,不联动,自己玩自己的剧宣,相当于把这场营销直接空过。态度其实很准确——既拒绝被捆绑,又不给对方顺势拿“粉丝撕番”再炒一轮。

另一边,迈利撒的回应又用了大量赞美来“抬高”迪丽热巴,把前辈放在极高位置,自己则放在“远远不如”的后辈位上。这种“我配不上前辈”“我只是很焦虑”的叙述方式,在舆论场上看起来温柔无害,甚至有点“卑微感”的卖点,可在部分观众眼里,味道却变成了——嘴上自谦,行为上继续消费别人的名号,既蹭又装客气。
更刺眼的评价出现在评论区:既因为和包美琳太像而难受,又靠和迪丽热巴有几分相似来吸睛,这不就是双标?一边喊着“我需要独一无二”,一边拿“像谁”当运营策略。矛盾不难看懂:人设团队要热度,个人又渴望独特,两股力掰扯,行为自然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缝。

不过,事情也并非单向度的“蹭热度失败”。
在节目内部,声乐老师给过她一个相对专业的判断:两人声线并非完全相同,舞台上真正决定谁出彩,不只是音色,而是气场、自信度、临场状态。合作舞台里,更松弛、更相信自己的那一位,会自然地抓住观众视线,这种舞台存在感会反过来疗愈“我是不是没有价值”的心理。老师的这番话,至少让迈利撒的情绪舒缓了一些,说明在喧嚣的标签对撞之外,专业系统还在努力把焦点拉回“业务”。

她后来也表达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态度:希望和包美琳做“互相督促、共同进步”的队友,而不是只争一枝独秀;同时感谢所有愿意相信她的网友,愿意用更乐观的状态面对后面的比赛和质疑。这种表态当然也有“公关修辞”的成分,但跟早期那种纯粹的标签营销相比,至少开始转向“舞台”和“成长”的话题,这一步是必要的。
问题回到核心:靠“小迪丽热巴”起步,对她到底是机会还是陷阱?

在流量时代,新人想在信息洪流里被看见,挂钩顶流是快速路径,节目组更是乐在其中——一张物料加上“撞脸迪丽热巴”,点击率直接翻倍,这种套路在综艺、选秀、短视频里已屡见不鲜。但娱乐史太长,类似案例的下场并不乐观:短期记忆靠“撞脸”,长期记忆靠作品。没作品托底,标签最终只剩尴尬。
更现实一点讲,一旦长期与某个更强势的名字捆绑,自身的边界就被挤压:资源方会下意识拿她当“平价替代”“年轻版××”,粉丝圈层会对她保持戒备,路人也难以建立独立认知。最终搞到的不是“二人同赢”,而是“其中一人永远活在别人名字的阴影里”。

有观点就指出,她既然因“小迪丽热巴”的标签获得了初始关注,又因与包美琳“撞型”引发自我怀疑,那么她最急需厘清的,是认同系统:到底想成为什么?是被记作谁谁谁的影子,还是被记作一个完全独立的名字?这个问题不回答清楚,再多话题也只是绕圈子。
从职业路径看,她当下的最优解并不复杂:主动淡化“小迪丽热巴”的话术,公关团队在后续物料里尊重前辈的独立人格,减少不必要的关联;在节目里用作品、舞台完成自我标记,比如独特选曲、舞台风格、表达主题,甚至造一个与人格匹配的新记忆点——可以是某种极具辨识度的咬字,也可以是一种稳定输出的舞台情绪。一旦观众脑海里出现“她唱抒情很狠”或“她舞台情绪特别有张力”的印象,撞脸话题自然退居二线。

从心理层面看,她的焦虑,很像一代年轻人共同的底色:面对强前辈,担心“被比较”;面对同龄强者,害怕“被取代”;面对镜头,又不得不借助标签进入公众视野。焦虑本身并不丢人,反而很真实,问题在于:把焦虑变成内容,反复消费自己的脆弱,久而久之也会变成一种“人设演出”。
再看迪丽热巴这一侧,倒是处理得极为成熟——本人不回应、不参与、不背书,把重心放在新剧角色、作品质量上,粉丝也把注意力放回剧本和角色讨论。对一个已经拥有稳定代表作和国民度的演员来说,最稳的应对,就是用作品堵住所有“蹭名”的延展空间。新人如果有野心,不妨也学这一点:别把“像谁”当成镜子,把“我能做成什么”当成新的坐标。
整件事现在暂时停在一个尴尬但又平衡的位置:迈利撒完成了一轮“发文回应—情绪展示—态度调整”的流程,节目继续录,舞台合作照常进行;迪丽热巴及粉丝阵营完成冷静切割,各自忙各自的剧宣;观众看完热搜,留下几个印象:有点像、标签有点过、本人挺焦虑。
真正要看的是后续——如果迈利撒能在接下来的舞台和作品里,把注意力从“撞脸谁”“像谁”转到“只属于迈利撒的东西”,再回头看今天“小迪丽热巴”的争议,就只会变成成长路上的一段插曲。要是仍然围着标签打转,一边介意被人混淆,一边继续绑定前辈那三个字,下一轮争议就不会这么温和了。
舞台终究只看两个字:好看。
那么,观众愿意为哪个版本的她买单——“小迪丽热巴”,还是“只有迈利撒”?不妨留到评论区聊聊。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