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京气温连续九天刷新历史最高纪录,40℃的酷暑天气里,人们不是在家吹空调,而是在麻辣烫店前排起长队。
一觉醒来,中国味道已经征服全日本了?站在你面前的,是日本“当红炸子鸡”,AKA“餐饮界的大熊猫”。寿喜烧、生鱼片、天妇罗、烤鳗鱼……这些经典日料都是图一乐,要说“正宗日料”,还得是我们中国的——麻辣烫。
听我的,如果妈妈再因为你吃麻辣烫叨叨个没完,你就把这条消息给她看:在日本,麻辣烫是药膳!日本人认为麻辣烫里20多种香料制成的辣油有药膳成分。以前咱中国人管它叫“垃圾食品”,到了日本摇身一变成了“健康轻食”,有人坐轮椅都要赶去排队。
在日本想吃上一口正宗的中国麻辣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看看麻辣烫门口大排长龙的日本人,哪个不是为了这一口,不惜冒着中暑的风险在门外苦等半小时。如果你认为他们只是好奇尝鲜,那就大错特错了。排队的大部分人都是超级熟客,嗜麻辣烫如命,一天不吃,浑身难受。
日本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都是有关麻辣烫的视频。百万粉丝的博主争相探店,各路明星捧场,甚至惊动了日本当地电视台,专门派记者去店里探访。
不论是素人还是记者,品尝过麻辣烫之后通常只有一个表情:瞪大双眼,嘴里念叨着台词:“药膳的香气在舌尖弥漫开来,汤底虽然微辣微麻,但入口却颇为醇厚……”再加上点金光、流几滴眼泪,就可以放在《中华小当家》里当素材了。
池袋一家麻辣烫店主称,开业初期顾客中大多是中国留学生,而如今日本食客的比例已达90%,其中大部分是年轻时髦的“樱花妹”。麻辣烫在日本的爆火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DIY菜品,这在日本餐饮界颇为新鲜。
二是日本独特的合群文化赋予了麻辣烫“社交属性”,一个人去吃,其他人为了合群也会跟着尝试。
麻辣烫中排名最高的当属我们最熟悉的杨国福麻辣烫。“在中国基础,在日本就不基础。”下班、放学吃一口杨国福,已经成为大部分“樱花妹”的潮流生活方式。
要知道,日本杨国福麻辣烫在价格上力压肯德基和星巴克。100克价格高达400日元(约19元人民币),随便点点都要2000日元起步(约95元人民币)。国内价格算“价格刺客”的话,放在日本也算得上是“价格屠夫”。
高昂的客单价并没有浇灭日本人的热情。中午十一点才开门的杨国福麻辣烫,早有人提前在门口排成长队,看这架势不说还以为在抢购最新款手机。
麻辣烫在日本成功的秘诀在于其健康形象的塑造。日本人认为麻辣烫汤底融合了辣椒、花椒等20多种香料,是“十全大补汤”,再搭配新鲜蔬菜,使得他们坚信——多吃麻辣烫可以减肥。
这种观念转变令人惊讶,尤其是考虑到日本传统饮食以清淡为主。通常一个自诩“吃辣达人”的日本人,其最高程度也就是个广东人水平。大概吃寿司蘸芥末时多挤一管子,或者多来几勺麻婆豆腐,就算超常发挥了。
杨国福的第一锅麻辣烫底料,是在哈尔滨永和街奋斗路的地下室完成的。他用电饭锅熬了锅豆瓣酱,配上草药、辣椒、香料,拿去给朋友品尝,得到的评价却是“齁咸”和“你这能吃吗?”
杨国福不甘心,又研究了3年,立志做不出好吃的底料绝不上桌。2003年,在扔掉了价值几万元的底料后,第一家“杨记麻辣烫”终于开业。门店简陋、招牌破旧,桌椅吱吱作响,但生意火爆。第一天就卖了300多元,不到三个月,门店日均销售额达三四千元。
从2015年开始,杨国福启动“出海计划”,先后进入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再进军日本、韩国,甚至远赴迪拜、巴黎。近两年,他把国际部门交给儿子杨兴宇打理,组建系统化的海外团队。
杨兴宇接手后,这碗简单的麻辣烫煮出了“冰火两重天”。在国内它是“价格刺客”,在国外却变成高级轻食、都市养生餐。从口味上说,国内和国外并无区别,依旧是麻辣、番茄、牛骨汤、干拌四种汤底,核心调料从国内运输。
过去几十年,中国美食在海外并无一席之地,大多困于唐人街的巷子里,主要做国人生意。北京烤鸭、宫保鸡丁、左宗棠鸡这些中国美食在欧美家喻户晓,却很难看到一家像样的中餐连锁品牌。
近年来情况发生改变,不少中国美食正在经历集体出海浪潮,杨国福麻辣烫只是其中的一艘旗舰。
山西卖油郎开的鼎泰丰,靠卖小笼包在全球开出182家门店,被《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十大美食餐厅”。在美国商场,经常能看到老外拎着鼎泰丰的袋子逛街,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种高级体验。
重庆妹子刘梅把“刘一手火锅”推向海外,在全球开了1500多家门店。她说:“就像当年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时受到追捧一样,我希望刘一手也能成为外国人争相追捧的对象。”
还有国人最熟悉的沙县小吃,也悄悄风靡中东,连沙特王室成员都来捧场。蜜雪冰城、卫龙辣条等中国品牌也成为外国人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种改变不只是商业上的升级,更是文化输出的一次正名——以前是“人找中餐”,现在是“中餐走出去找人”。
日本料理尊重材料本身的味道,以生、冷、清淡为主。这与中国强调食物必须煮熟的理念有着深刻差异。日本人习惯发挥食材原味,根据情况生吃是最好的选择。为了保持食物原味,日本人喜欢就地取材,获得新鲜鱼介后尽量不加工,直接蘸佐料食用。
中国菜则强调“色、香、味、形、意”兼备,一道精品菜肴的完成依赖复杂的烧、炒、爆、煮、蒸等二十多种烹调方法。步骤顺序、厨师手法、火候大小在中国菜肴烹制中都是微妙而重要的。
这种差异延伸到用餐态度上。许多从日本访问回来的人抱怨在日本吃不饱肚子,挖苦日本料理光让人吃漂亮的餐具和调味品。一个朋友说,他在日本时每顿饭吃双份都不够,回到宾馆还要泡方便面。
比较中日饭局后桌面的情形,常常发现中国餐桌杯盘狼藉,日本餐桌却整齐肃然。在中国人观念中,东西一旦吃进肚子,使命就完成,无须考虑桌面美观度。中国人吃饭重视热烈气氛,通常大呼小喊,你劝我让,这种情况下胃液分泌旺盛。
而日本人进食时比较安静,眼睛和舌头同时进行,各不偏废。在视觉协调下,味觉虽灵敏却不狂乱,活跃而有节度。合理的饮食对日本人而言是眼睛、舌头和胃三者间的和谐平衡。
面对日元汇率持续走低的挑战,麻辣烫店想要维持地道味道成本越来越高。许多食材需要从中国进口,否则很难再现原汁原味。但这没有阻止中国餐饮品牌开拓日本市场的脚步。
从早年的海底捞、小肥羊,到几年前的贡茶、Coco Lemon,众多中国品牌相继登陆日本。咖啡连锁品牌库迪咖啡在池袋直营店开业首日就排起长龙,茶饮连锁品牌蜜雪冰城开店时也在日本媒体引发热议。
麻辣烫的客户构成因地理位置不同而有差别。以杨国福麻辣烫为例,在东京运营门店中,池袋店日本顾客不少,但高田马场和新大久保的分店基本是中国顾客,因为这两个地区语言学校较多,留学生聚集。
而在横滨和涩谷等地的贡茶店前,排队购买的中国顾客是少数。这种本地化适应是麻辣烫在日本持续火爆的关键。
随着“地道中餐”风潮在日本兴起,日本人的味蕾正在变得更加开放。过去日本的“中华料理”是改良版中餐,从食材到调味都做了调整以适应日本人口味。中国人以前在日本经常会吃到诸如“天津盖饭”等从未听说过的“中餐”。
如今地道中餐馆在日本越来越多,最初为满足在日华人需求,渐渐吸引了喜欢尝试异国风味的日本消费者。
截至2023年,中国麻辣烫相关企业年度注册量再次回升至4万余家,说明了行业的持续繁荣。而在日本,麻辣烫已不是短暂流行,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新趋势。一些食品企业也推出了麻辣烫风味的拉面、炸鸡等衍生产品。
看着日本年轻人在麻辣烫店前排起的长队,我们恍然大悟:文化输出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策略,只需一碗热气腾腾的麻辣烫,就能让外国人为之倾倒。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