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规则行动威胁,西方有了一个危险共识:针对中国可以不讲底线

这几年,中国在世界上的分量越来越重,话语权也牢牢握在了自己手里,可越是这样,一些西方国家越无法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

嘴上天天念叨什么“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可一到中国这儿,规则就成了摆设说变就变。

就拿最近的稀土出口管控和安世企业资产纷争来说,尽管中国各项行动都是合理合法的,可依旧是各种无中生有的标签在西方媒体的炒作下,往中国身上贴。

他们似乎觉得,在对华这件事上,只要目的达到了,底线可以不讲,原则可以打折,道德也可以暂时放一边。

而这个共识,越来越明显。

舆论、政策、操作三条线

事情如果只是一次两次,可能还可以解释成误会或者个别行为,但如果每次都是同样的方向、同样的套路,就不能不让人多想了。

先说资源这块,中国对一些关键稀土资源实施出口管控,本质上是一种符合国际惯例的主权行为,任何国家都有权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保护战略物资。

但西方却把这举动看成“威胁”,一些政要甚至放话要用“反胁迫”手段来对抗。

要知道,这类资源西方国家自己并没有多少产能,却长期依赖中国供应,一边享受资源便利,一边指责中国“搞垄断”,这逻辑怎么都说不通。

再看企业领域,一家中国企业在欧洲合法经营多年,按当地法律程序参与市场竞争,却突然被所在国政府盯上,试图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其资产强行收归本国。

这已经不是经济竞争,而是赤裸裸的政治干预。更荒唐的是,一些西方媒体配合造势,把企业的正常维权说成是“政治操作”,完全无视基本的商业常识。

还有些更难以理喻的舆论操作,一份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凭借匿名“消息人士”的一句话,就对中国提出莫须有的指控,既不提供证据,也不做实地调查,就靠一句“据说”来下结论。

只要是对中国,他们就不再坚持那套他们自己反复强调的“规则”和“程序”,这不是偶发行为,而是一种正在扩散的“选择性底线”。

而这个底线,正在被他们自己一步步撕破。

为什么偏偏对中国“例外”?

很多人不理解,西方国家不是一直以“民主自由”自豪吗,不是一直说要靠制度优势赢得竞争吗,那为什么现在却越来越像是在“耍赖”?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中国这几十年发展太快,发展路径又不是他们熟悉的那种。

西方原本设想的是,中国开放市场之后,会逐渐走向他们定义下的“自由社会”,可现实却是,中国选择了自己的路,还越来越稳。这种“偏离剧本”,让他们感到强烈的不适。

再加上自身问题越来越多,西方一些国家的社会治理、经济增长、民众信任都在下滑,内部矛盾解决不了,就要找外部对手来转移焦点。

于是,对中国的打压就变得“合情合理”,甚至成了某种政治正确,这时候讲不讲规则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得让中国“别太顺”。

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意识到,在很多领域,已经很难再靠传统手段压制中国了。无论是高科技、基础设施,还是国际话语权,中国都在快速追赶甚至开始领跑。

从企业到政府,从技术到治理,中国提供了一种“不同版本”的发展样本,而这正是西方最不愿意看到的。

他们担心这种“替代性模式”一旦被更多国家接受,他们那套逻辑体系就会失去主导地位。于是,为了维持现有的国际格局,他们开始倾向于做“非常规动作”。

比如,在法律框架内搞“针对性”政策;在贸易谈判中设下“专门针对中国”的条款;甚至允许媒体发布一些无法验证的“中国威胁论”内容。

这些做法短期看或许有效,但从长远来看,是对国际信用体系的巨大消耗。

一场“失控的竞争”

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偏差”,已经不是新闻了,从上世纪末到现在,他们几次对中国做出重大误判,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最早他们以为中国开放经济以后,政治上也会“自动西化”;后来他们试图通过网络与“舆论自由”影响中国社会,结果却发现中国的社会稳定和治理能力反而更强。

再后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内部矛盾”上,疫情、香港、民间抗议事件都被放大解读,但最终都没能撼动制度根基。

当这些“和平演变”的路径都走不通时,他们开始改弦更张,转向“以华制华”。

一个显著变化是,一些华裔官员被推到对华政策前台,用“熟悉中国”的身份为强硬政策背书,表面看是战术调整,实质上是心理焦虑的外化。

在地缘政治上,美国对台湾地区问题的频繁介入,不断试探中方底线;在国际组织中,有意制造对中国“孤立”的氛围;在区域合作里,总试图拉拢所谓“盟友”形成“小圈子”。

这些都是典型的“冷战思维”残留,但放在今天的世界格局里,实在显得有些用力过猛。

最让人感到讽刺的是,这种“拉帮结派”的做法,并没有带来预期效果,中国的对外合作依然在扩大,国际认可度依旧在提升。

甚至有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摆脱“非黑即白”的阵营思维,尝试在中西之间寻找平衡,而这种趋势,正是西方最忌惮的。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中国做了什么,而在于西方不愿承认世界已经变了。

他们习惯了自己说了算,现在突然发现有人不听话了,就开始焦躁、失控,甚至不惜用“非常规手段”维护旧有秩序,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谁不高兴就停下脚步。

结语

西方对中国形成的这一“可以不讲底线”的共识,不仅是对中国的不公,也在悄悄伤害他们自己。

因为一旦“例外主义”变成了习惯,所谓的“国际规则”就难以再被信服。

中国不惧竞争,但拒绝被污蔑;愿意合作,但不接受压迫,面对不讲理的做法,中国有足够的底气说“不”。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国际秩序,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公平基础上,而不是谁拳头大谁就有理。

参考资料

全球媒体聚焦丨外媒刊文:西方热炒“中国威胁论”的背后 是事实还是战略焦虑? 2025-08-07 国际在线

嚯!欧盟被曝正研究对华贸易选项,还在制定“反制清单” 2025-10-23 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财经   中国   共识   底线   危险   规则   国际   竞争   政策   媒体   国家   舆论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