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拿诺贝尔奖吗?从助手到独立研究者,2030年见分晓?

现在AI在科学圈的存在感越来越强,从预测蛋白质结构的AlphaFold,到能自己设计化学实验的系统,机器智能正在慢慢改写科学发现的规则。

这时候就有人问了,AI能不能独立搞出那种够格拿诺贝尔奖的突破?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第一次听见时,还觉得有点天方夜谭,毕竟诺奖是科学圈的顶流荣誉,人类得熬多少年、闯多少关才能拿下一个,AI真有这本事?

2016年有个叫北野宏明的生物学家,直接抛出了“诺贝尔图灵挑战”,说要到2050年搞出能自主完成诺奖级别发现的AI系统。

这系统可不是随便跑跑数据就行,得自己提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最后还能构建理论,一套流程全自己来。

现在离2050年还有二十多年,可有些研究者觉得这个时间表太保守了。

英国剑桥大学的罗斯・金就说,AI拿诺奖“几乎是必然的”,大家争的不是能不能成,是要10年还是50年。

本来想,这话说得也太满了吧?后来看了AI这些年干的事,又有点动摇,它能帮着解码动物语言,还能预测宇宙里生命咋来的,甚至能优化量子计算机的组装、算准沙尘暴的路径,这些活儿搁以前,哪件不得让科学家忙上好一阵子。

不过AI现在还没到能独当一面的地步,它的科研路大概分三个阶段走。

目前多数AI还停在第一阶段,就是当高级助手和合作者。

卡内基梅隆大学有个化学家叫加布・戈麦斯,他开发的Coscientist系统就挺典型,靠大语言模型就能操控机器人实验室的设备,规划并执行复杂的化学反应。

戈麦斯的学生说,以前算个反应的过渡状态,软件得花半小时,可这事搁戈麦斯当研究生的时候,足足折腾了一年多。

老实讲,单看这效率差,就知道AI给科研省了多少事,但这还只是个开始。

有个叫SakanaAI的公司在琢磨让机器学习研究自动化,谷歌的人也在试让聊天机器人组队想科学点子,这些动作都说明,AI不满足于只干特定任务,想往更高级的科学推理上靠。

AI进阶第二步:能自己找科研“漏网之鱼”了?

等AI走到第二阶段,就能自己提假设、评假设了。

斯坦福大学有个搞生物医学数据的科学家叫詹姆斯・邹,他的团队已经在探这条路了。

他们做的系统能搜生物数据,找出研究者没注意到的点。

比如分析新冠相关的RNA序列数据时,系统发现有些免疫细胞死的时候更容易肿起来,这事连原来写论文的人都没往深了挖。

如此看来,AI这时候更像个“查漏补缺”的角色,能帮人类避开思维盲区。

但有个问题得说清楚,这系统得靠高质量的数据才能干活,要是碰到那些没整理好的实验笔记、模糊的影像资料,它也没辙。

至于第三阶段,就是AI能自己提问题、设计实验、动手执行,全程不用人类插手。

FutureHouse实验室的CEO萨姆・罗德里克斯说,这种能力“最迟在2030年”就能有,到时候搞不好就能出诺奖级的发现。

他觉得材料科学或者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领域,最有可能让AI搞出突破。

本来想,2030年也没几年了,真能这么快?后来发现2024年麻省理工的AI已经能自己设计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的实验方案了,虽然还得人类确认安全,但那套设计逻辑已经够得上顶级科研的水准,看来萨姆的话也不是没道理。

可AI想真的搞出诺奖级突破,还有不少坎要过。

西雅图艾伦AI研究所的道格・唐尼团队测过57个AI代理,发现这些AI完成单个科学相关任务还行,可要是让它们从构思到执行搞完整的研究项目,成功率就特别低。

更核心的问题是,AI懂的是结果,不是原理。

有研究发现,AI能算准行星绕恒星转的轨迹,却没法推导出控制天体运动的物理定律。

说白了,它是在模仿原理产生的结果,不是真的理解原理。

搞科研要是不懂原理,咋能有真正的创新?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SubbaraoKambhampati说,人类研究者的生活经验对搞懂基础科学原理特别重要,可AI只能靠输入的数据集间接“体验”世界,缺了这份真实体验,它可能连真正有新意的问题都提不出来。

南加州大学的AI研究员约兰达・吉尔也说,想让AI拿诺奖,得让它学会“元推理”,就是能自己评估、调整思考过程,说白了就是“思考自己的思维”。

只有这样,AI才能权衡不同实验的价值,根据新发现改理论。

AI搞科研,光技术行还不够?伦理这关不好过

除了技术问题,AI搞科研还得面对伦理和社会层面的麻烦。

耶鲁大学的人类学家丽莎・梅塞里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莫莉・克罗克特就警告,要是科研圈太依赖AI,可能会出更多错,还会挤掉其他研究方法,少了创新的机会。

更让人担心的是,现在不少初级科学家的活儿都让AI干了,年轻研究者可能没机会练手,最后整个科学界的创新能力都会受影响。

2025年哈佛大学做过个调查,有三成化学专业的研究生说,AI替他们做了八成的基础实验训练,这么下去,年轻人咋能掌握真本事?

当然也有人觉得,AI搞科研是大势所趋,关键是怎么引导。

之前关于诺贝尔图灵挑战的会议上,大家就讨论了不少关键问题:AI要不要先搞出通用人工智能才能拿诺奖?它搞发现的路子会不会和人类不一样?AI自动发现的东西,法律和道德上该怎么算?

这些问题都得靠实际测试才能有答案,就像吉尔说的,“获得这些答案的唯一方法是测试它们,就像我们对任何假设所做的那样。”

接下来要办的Agents4Science虚拟会议就挺有意思,所有论文都得AI和人类一起写、一起审,这也算是探索人机协作的新方式了。

说到底,AI在科学领域的进步确实快,机会多但挑战也大。

不管最后它能不能拿诺奖,这个演进过程已经在改变我们对科学发现的理解了。

关键是别光顾着追求技术进步,把科学研究的人文价值和创新精神丢了。

毕竟搞科研不是比谁快,是比谁能真正搞懂这个世界,能给人类带来实在的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9

标签:科技   诺贝尔奖   见分晓   研究者   助手   独立   科研   发现   人类   科学   数据   系统   吉尔   原理   科学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