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大洋彼岸挥来一根名为“关税”的铁棒,第一个挨打的,终于出现了。
此前一天,美国又将矛头直指中国,发出高压警告。
面对美国的“棒喝”,印度拒绝屈服,中国更是底气十足。
美国,终于坐不住了!
就在七月的最后一天,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声令下,宣布从8月1日起对印度商品加征25%的关税。
这让印度瞬间成了全球焦点,也成了第一个因为买了俄罗斯能源,就被美国拎出来“罚站”的国家。
美国人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从指责印度贸易壁垒高筑,到直言其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和军火,甚至连印度是“金砖国家”成员的身份,也被解读成“挑战美元体系”。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印度这回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个被美国精心挑选出来的“样板”。
拿它开刀,既能立威示警,又不必担心引发过火的反弹,不至于把事态弄得无法收拾。
这一招的真实目的,早就不是秘密了。
就在对印度的惩罚公布前一天,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场记者会上,就已公然将矛头指向中国。
他的话掷地有声,警告任何继续大量采购俄罗斯能源的国家都将面临“二级制裁”,并直接点名中国。
他甚至暗示,如果中国不停手,可能面临高达100%甚至500%的惩罚性关税。
贝森特搬出美国国会的一项法案,称其授权政府在特定情况下,能对“俄罗斯能源相关交易方”征收如此惊人的税率。
这番充满火药味的威胁,恰好发生在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的关键时刻。
要知道,此前双方刚在5月同意,将一项互征24%关税的计划推迟90天,好给谈判留出个喘息的空间。
谁知到了瑞典,美方竟突然把“俄罗斯石油”这个议题强行塞进核心议程,摆出“不谈这个,就别谈别的”的架势。
这一“加码”举动,直接让谈判急转直下,仅仅持续了一天半就草草收场,时间短得远超所有人的预料。
谈判的唯一成果,好像只是双方再次同意,将那项24%的暂定关税再次延期。除此之外,双方再无共识,桌上的分歧反而更大了。
面对美国的这套“组合拳”,印度并没有选择屈服。
新德里政府迅速召开内阁会议,明确表态拒绝接受美方最后通牒。
印度外长更是语气强硬地表示,不会在8月1日这个美国设定的“大限”前让步,谈判可以等到9月或者10月再说。
印度人心里清楚,他们对美国的出口只占总出口的18%,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药品和纺织品等领域,关税虽有冲击,但至少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更让莫迪政府忧心的是,一旦向美国彻底敞开国内敏感的农业与乳业市场,必将引发巨大的内部政治风波,甚至可能动摇执政根基。
与其屈服,不如咬牙硬抗,用拖延战术来消耗对方。
作为应对,印度旋即宣布,将继续积极推进与英国的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并计划扩大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以此来分散风险,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中国的回应则更显直接与从容。
就在贝森特发出威胁的次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便明确表态:能源进口是一个国家保障自身能源安全的主权行为,绝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干涉。
他掷地有声地强调,“关税战没有赢家,胁迫施压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他同时警告美方,如果执意而为,中方将毫不犹豫地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反制。
外界普遍猜测,这些反制措施可能包括恢复之前推迟的24%对等关税、限制稀土等战略物资出口,甚至可能冻结部分美国企业的合作项目。
然而,有趣的一幕也正悄然上演。
就在贝森特对华放出狠话、中美谈判陷入僵局之时,一支阵容豪华的美国商界代表团却已抵达北京,上演了一出与政府强硬立场截然不同的“温情戏码”。
这支由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芮思博率领的代表团,成员囊括了波音、苹果、通用汽车、英特尔、辉瑞等近十家美国巨头的高管。
他们此行的时机,被外界解读为对谈判僵局的“现实修补”。
在与中方官员的会谈中,这些企业代表反复强调合作远大于对抗,急切地期望中美能尽快恢复常态化的经济往来。
政治舞台上激烈喊话,而经济领域却在焦急地寻求合作,这种“精神分裂”的场景,鲜明地折射出美国内部的巨大分歧。
特朗普或许正自夸他的极限施压策略取得了“巨大优势”,但财政部长空手而归,商界领袖们则用脚投票,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这一策略的深切疑虑。
他们比谁都清楚,中美两国经济,无论是在高端制造、庞大消费市场,还是全球供应链上,早已深度绑定,盘根错节。
如果强行脱钩,付出的代价将是难以估量的,很可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中国并非空有喊话的底气。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重塑的背景下,中国早已开始进行战略性调整。
进入2024年以来,中国已连续数月没有从美国进口煤炭、原油和天然气,转而深度挖掘与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国的能源合作,精心构筑起一个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
其中,与俄罗斯的石油合作尤其深入,目前中国日均从俄罗斯进口原油高达220万桶,几乎占据俄罗斯石油出口总量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其经济的“生命线”。
有分析认为,美国将俄油问题政治化,其真实目的或许并非真的要完全切断俄罗斯石油出口,而是希望借此对中国施压,逼迫中国重新转向采购美国能源,以填补其巨大的出口缺口。
然而,中国选择了以市场化手段进行结构调整来回应,而非在谈判桌上屈辱让步,这无疑让美方的如意算盘彻底落了空。
这场博弈背后,还隐藏着一道更紧迫的时间线。
贝森特在瑞典发出威胁的同一天,特朗普也对俄罗斯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其在10天内签署和平协议,否则将面临新一轮严厉制裁。
这个时间点,恰好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计划访华、出席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的时间高度重合。
美国无疑是想通过俄乌局势这个杠杆,同时向中印两国施压,以实现其“一石三鸟”的战略意图,分化对手,巩固霸权。
然而,从最终结果来看,无论是作为“试验品”的印度,还是作为美国“主目标”的中国,似乎都未被这根高悬的关税大棒吓倒。
北京与新德里,尽管各自有着不同的立场与考量,但在“拒绝被胁迫”这一点上,却展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中国手中握着的反制筹码,也同样清晰可见。
即便在美国持续不断的施压之下,今年6月中国对美稀土磁铁的出口量仍实现了高达660%的同比增长。
这类关键战略材料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意味着中国始终握有让对手感到真正痛楚的王牌,能在必要时给予对方致命一击。
这场由俄罗斯石油点燃的争端,与其说仅仅是贸易战的续集,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关于国家主权边界的全球性压力测试。
它撕开了全球化表面的和谐,暴露出一个核心而尖锐的问题: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与外交政策,是否可以被另一个超级大国,用看似无形的经济手段肆意塑造甚至掌控?
中美下一轮谈判的时间尚未确定,但可以预见,只要美方继续将能源、军火、金融、技术等一系列复杂而敏感的议题强行捆绑在一起,谈判只会愈发艰难,甚至可能寸步难行。
世界并非任由一人摆布的棋盘,第一个倒下的骨牌是印度,但后续的连锁反应,恐怕不会按照设计者的剧本上演。
特朗普:8月1日起对印度商品加征25%关税 2025-07-30 21:50·参考消息
2025-07-30 15:35·北京日报客户端 贝森特称中国若继续购买俄石油会面临更高关税,外交部回应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