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五一”假期临近,被誉为“侗乡第一寨”的贵州黎平肇兴侗寨迎来年度旅游高峰。这座沉淀着13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正以“非遗活态传承+沉浸式文旅体验”的创新模式,在青山叠翠间奏响传统与现代的交响曲。
肇兴侗寨晨景
清晨的肇兴侗寨薄雾缭绕,五座标志性鼓楼在朝阳中巍然矗立。寨门前的“侗布染艺工坊”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陆杏梅手持蓝靛染料,向游客展示侗族扎染技艺。“每年来学习的年轻人增长30%,我们的文创产品通过电商卖到了日韩。”她轻抚着印有现代几何纹样的侗布围巾说道。
一名妇女在位于染坊里制作民族手工艺品
寨内13家非遗工坊同步推出“匠心体验周”,游客可参与侗族大歌学唱、牛腿琴制作、藤编鸟笼等2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据文旅部门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侗寨非遗研学游订单量同比大幅增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家庭游的热门选择。
村民载歌载舞
民俗盛宴成为时空交错的文化对话。长桌宴上,酸汤鱼、糯米饭与分子料理改良的“侗家三宝”并置,传统芦笙舞与全息投影技术打造的“数字萨岁女神”共舞。“我们保留侗族饮食基因,但摆盘和用餐场景更贴合年轻审美。”主厨吴启明介绍更多的跨界活动。
群众在肇兴侗寨门口迎宾
群众在肇兴侗寨内表演
在文旅热度背后,肇兴侗寨探索出一条“以保护促发展”的新路径。2025年当地启动“传统民居修缮基金”,对200余栋吊脚楼实施“修旧如旧”改造;智慧旅游系统实时监控游客承载量;生态停车场、生物降解厕所等设施融入侗族图腾元素,实现功能与美学的统一。
肇兴侗寨夜景
肇兴侗寨夜景
“游客不只是看风景,更要读懂侗族人‘饭养身、歌养心’的生活哲学。”寨老陆光华站在百年风雨桥上感慨。如今,寨内95%家庭参与旅游服务,民宿从2015年的12家增至178家,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这个曾深藏大山的古老族群,正以开放姿态演绎着乡村振兴的当代样本。
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
群众在肇兴侗寨门口迎宾
当无人机航拍镜头掠过鳞次栉比的青瓦木楼,捕捉到的是古老文明与时代浪潮的深情相拥。肇兴侗寨的“出圈”密码,恰在于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创新表达的平衡——在这里,每块青石板记录着时光,每首侗歌唱响着未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纯亮
编辑 罗紫月
二审 朱东科
三审 李枫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