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明 孙辰龙
黄巢起义是发生在唐朝末年的一次重大且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黄巢建立了大齐政权,最后却兵溃泰山,以失败告终。千百年来,关于黄巢在泰山的最后日子,也就是黄巢的死因,莫衷一是,成了无解的千古之谜。
黄巢之死千古谜团
黄巢(820—884年),唐朝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黄巢所处的唐朝晚期,社会矛盾激化,贫富差距扩大、官僚腐败、赋税徭役沉重、连年灾荒以及藩镇割据导致的地方剥削加剧,底层民众生活困苦。875年6月,出身盐商世家的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的反唐斗争,号称“冲天大将军”。880年12月1日,攻占唐都长安,12月13日,于长安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883年4月在李克用沙陀军等诸路唐军的联合进攻之下,黄巢率军撤出长安,在接连失败后,转入泰山地区,次年6月17日,败亡于泰山狼虎谷。黄巢起义历时十年、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反唐抗唐斗争,最后以失败终结,令人唏嘘不已。
黄巢起义军兵败泰山后,关于他的死因有三种说法:战败自杀、被其外甥斩首、遁入空门说,无以定论。史料记载也五花八门,《旧唐书》说:“黄巢入泰山,徐帅时溥遣将张友与尚让之众掩捕之。至狼虎谷,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是月贼平。”《资治通鉴》转引此观点,但有所存疑。
《新唐书》则说:“六月,时溥遣将陈景瑜与尚让追战狼虎谷,巢计蹙,谓林言曰:‘……若取吾首献天子,可得富贵,毋为他人利。’言,巢出也,不忍。巢乃自刎……”。
宋人邵博的《河南邵氏闻见后录》记载:“……黄巢实不死,其为尚让所急,陷泰山狼虎谷,乃自髡为僧,得脱……”北宋陶榖的《五代乱离记》也记载道,“黄巢遁免,后祝发为浮屠,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清代学者聂剑光的《泰山道里记》载,“黄巢死于泰山……九顶山南有大冢,俗称黄巢墓。”
泰山文化学者赵学法先生考证推测撰文,黄巢削发为僧的可能性比较大:其一,黄巢的《自题像》诗被收录《全唐诗》,表达的则是其兵败出家后的寞落心境;其二,宋人邵博和陶榖等史家也有记叙;其三,如果黄巢兵败身死,就不可能存留黄巢观遗址,更不可能有当地流传一千多年的黄巢终老故事。
民间传说虽然故事情节不可信,其源头却是来自既有事实。
因此推测黄巢终老泰山不无可能。至于官军所献黄巢首级,抑或系黄巢同胞兄弟中相貌酷似者的替身,且当时正值酷暑炎夏,在缺乏冷冻保存技术的条件下,尸首极易腐朽变形,散发恶臭,传播疾病,急于报功领赏的官军首领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不可能、也来不及仔细查验,而此时的林言等男性已被悉数屠杀,无从求证真伪。黄巢的妻妾被掳后的表现,据《资治通鉴》记载无一卖主求荣,皆从容赴死,生前绝不会道破实情。迨至送往千里之外的成都,至少需要半月时间,更不可一窥头颅的真实面目。所以,成都武侯祠的黄巢墓不排除换头墓的可能性。
关于学界所持黄巢死于莱芜牛泉一说,或许是由其兄弟率领的佯动部队,吸引迷惑紧追不舍的官军,而黄巢义军残部的向南用兵,亦是出于同样目的,旨在丢卒保车,掩护黄巢本人脱离险境。另外,黄巢之所以能够隐身泰山、终老寿寝,是与当时天下大乱密不可分的,作为摇摇欲坠的唐廷,政权岌岌可危,自身难保,已经无暇顾及败亡者的生死存亡。
泰山周边的黄巢遗迹
黄巢之死虽已成千古之谜,难以破解,但这段历史疑案,却为泰山黄巢陵墓平添了传奇色彩。
但是黄巢死亡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也就是哪个是黄巢的真正陵墓呢?在野史杂记及民间传说中众说纷纭,在正史中的记载并得到现在史学界较多认同的,则是黄巢死于泰山狼虎谷。
然而泰山狼虎谷的具体位置在今天的何地?学界又颇有争议。其一说泰山狼虎谷在今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祥沟村一带;其二说狼虎谷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黄巢村的“死人沟”;其三认为在岱岳区祝阳镇与下港镇交界的老公山一带的山沟里。
那么,黄巢殉难的狼虎谷到底在哪里?据清乾隆年间聂剑光著《泰山道里记》记载:“自祝山东五里为狼虎谷,水西南流入汶。《五代史》:‘黄巢死于泰山狼虎谷。’东北三里为九顶山,南有大冢,俗称为黄巢墓。”该书明确提到狼虎谷在今岱岳区祝阳镇祝山以东五里。《泰山道里记》是作者“病天下地志谬误”而历时30余年,经过实地考察、严谨考证而撰成的地方名著,其记载颇为可信。
另据民国十八年《重修泰安县志》卷三《舆地志》记载:“金井庄西一坟,周十丈余,高逾五丈,土人呼为‘黄巢坟’。按《新五代史》记载:巢为尚让所逼,死于狼虎谷。此去狼虎谷仅三里余,死葬于此,理或然欤?”由此可知,聂剑光所言“九顶山”,即今祝阳镇金井村北的小山丘。因此,泰山狼虎谷正是今岱岳区祝阳镇上太和村与金井村之间的山谷,现已被小安门水库所淹没。这里曾有“狼家峪子”(今改“太和庄”)、“虎家沟子”(今改“宋家沟子”)等村名。历史上,至少在元代以前,这一带人迹罕至,曾经虎狼成群。此处的“黄巢坟”遗址,位于九顶山南、金井村西的文体广场南侧,其东、南、北均为农田。残存墓高6—7米,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20米,墓上杂草、杨树、灌木丛生。当地村民有的称之为“皇上坟”,大概因为黄巢曾登基称帝之故,或谐音使然。此墓西南三四百米处,还有一个属于西金井村的自然村,叫“拉马沟”,据当地传说这里是当年黄巢突围后驱马停歇处,终因人困马乏,万念俱灰,含恨在这里自杀。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金井村西北方向四五公里处的泰山风景名胜区下港镇八亩地村,也有一处黄巢墓,且早在1979年就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墓位于老公山东麓、八亩地村东南,附近还有“黄巢观”村名。其墓残高6米多,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16米,墓东侧的一部分已被辟为农田。据说旧时墓侧曾建有黄巢观。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把《泰山道里记》《重修泰安县志》所言黄巢墓,误认为此墓。据调查所知,八亩地村的黄巢墓实为黄巢衣冠冢,可能是黄巢突围时脱下皇袍、换上便装的地点,后来当其部下或百姓得知黄巢已死时,便在此处设立衣冠冢以示怀念。
另外,至于传说的湖北省英山县大旗岭的黄巢墓和浙江省宁波市雪窦寺内的黄巢墓,也应是黄巢遗部及其后人为黄巢所建的衣冠冢。四川成都武侯祠一侧的黄巢墓,则埋葬了黄巢的首级,因当时唐僖宗避难于成都,大臣只能携黄巢首级(真假难辨)来此觐见邀功。总而言之,黄巢军在泰山的最后岁月里,是今泰山景区下港镇东南部、岱岳区祝阳镇东北部的老公山一带,应该是黄巢军队的集聚中心;狼虎谷即今以小安门水库为中心的一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古河谷;黄巢的无头尸体埋葬在今祝山东邻侧的祝阳镇西金井村的西边;黄巢的首级则埋在了四川成都武侯祠内;其他林林总总的“黄巢墓”应该都是纪念性的衣冠冢。
除此之外,据考证,黄巢军在泰山上还留下一处重要遗址,即黄巢寨遗址。它位于泰山西南麓,泰安市岱岳区道朗乡西北与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交界处有一山,现名叫黄巢寨山。该山海拔628米,峰高谷深、山势险峻,是黄巢率部于884年驻扎的重要山寨之一。现存东北向寨门外有高约3.5米、宽2米、长约50米的残墙。东有乱石垒砌的半穴式房基6间。巅峰有擂鼓台、跑马场、石臼及旗杆窝等。在这一带,也曾发现了金属兵器、碎陶器等物品。
栏目策划/编辑 马纯潇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