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古书奇谭
编辑 | 古书奇谭
印度人口超越中国后,赶超中国就成了高频口号,经济比拼更是焦点,2025年上半年,印度交出14.4万亿人民币GDP的成绩单,引发全网热议。
同为14亿人口大国,中国同期表现如何?人口规模相当,为何经济差距始终难以逾越?

近5倍差距的真相
2025年上半年,印度统计局披露的14.4万亿人民币GDP数据,搭配6.5%的同比增速,让印度媒体再次点燃赶超中国的热情。
但中国同期64万亿人民币的GDP数据一公布,悬殊差距就让这份热情迅速降温。中国上半年GDP总量足足是印度的4.9倍,近乎5倍的鸿沟绝非短期能填平。

把时间线拉长到2024年,两国的总量差距同样清晰,中国全年GDP接近135万亿元,折合18.94万亿美元,已经达到美国经济总量的65%。
印度全年GDP则为3.85万亿美元,即便保持6.7%的高增速,与中国的绝对差距仍在持续扩大,很多人会把印度的高增速归功于人口红利,这确实有道理。
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印度拥有庞大的年轻劳动力群体,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有一定竞争力。
但人口红利不是自动变现的"摇钱树",得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健全的产业体系做支撑。

印度这些年的高增速,更多是低基数效应和初级产业扩张带动的,这种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正面临越来越多的考验。
反观中国5%左右的经济增速,看似比印度低,含金量却完全不同,中国的增速是在18万亿美元经济体量基础上实现的,每1个百分点的增长对应的经济增量,相当于印度全年GDP增量的数倍。
再加上中国经济已经从过去的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增长主力,这种内生增长动力,远比依赖初级产业和人口红利的增长模式更稳固。


印度高速却难缩差距
印度6.7%的增速看似亮眼,却暗藏隐忧,2024年这一数字已经比前一年的7.2%明显回落,背后是多重结构性难题的集中爆发。
基础设施滞后是最突出的瓶颈,印度的供电系统常年不稳定,工业用电缺口一直存在。
很多制造企业不得不自备发电机维持生产,既增加了运营成本,又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物流领域更是短板明显,公路和铁路网络覆盖率低、运输效率低下,货物从北部工业区运往南部港口的时间,往往是中国同类运输距离的两倍以上。
这样的基础设施条件,即便有人口红利,也很难吸引大规模外资流入,“外资坟场”的标签始终甩不掉。

与此同时,制造业发展乏力同样拖了后腿,印度曾想复制中国“世界工厂”的路径,但多年来进展缓慢,2024年制造业增速仅为4.1%,远低于整体经济增速。
这背后原因很复杂,劳工法律体系复杂,企业雇佣和解雇员工成本高,不敢轻易扩大生产规模。
还有土地征用困难,工业用地供应不足,不少外资项目因土地问题被迫搁置,产业链不完善,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依赖进口,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而中国早已建成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基础制造业到高端装备制造,从零部件生产到整机组装,形成了闭环式产业链。

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的GDP统计方式一直存在争议。美国把租房服务多次计入GDP已经引发讨论,印度更是将牛粪、羊粪等农业废弃物的“经济价值”纳入核算,这种统计方式在国际上备受质疑。
有经济学家测算,若按国际通用标准调整,印度实际GDP总量可能要下调10%-15%,真实的经济差距或许比官方数据更悬殊。

全面差距
从总量、人均、发展质量三个维度拆解,中印经济的差距会看得更透彻。
总量层面,2024年中国18.94万亿美元的GDP总量,是印度3.85万亿美元的4.9倍。
以及2025年上半年,64万亿人民币与14.4万亿人民币的差距,再次印证了中国在经济规模上的绝对优势。
这种优势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数十年持续发展积累的结果,涵盖产业、技术、基建、人才等多个领域的系统性领先,绝非短期增速就能抹平。

印度的产业结构则相对单一,主要依赖农业和低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
虽然印度在软件外包领域有一定优势,但这一产业对国内就业带动有限,且核心技术和市场主动权大多掌握在西方企业手中。
在新工业革命浪潮下,印度缺乏完整产业链支撑,难以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反而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中国已形成从算法研发到应用落地的完整生态,印度的人工智能产业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核心技术和大规模应用场景。

差距或将进一步拉大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技术快速发展,全球经济进入新工业时代,这场变革正在重塑各国竞争格局。
在新赛道上,中印发展路径的差异,将让两国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在新工业时代的先发优势日益凸显,数字经济领域,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场景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

而且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5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5%,还有新能源领域,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产品生产国,更是技术输出国,光伏、风电等技术已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印度则面临诸多难以短期解决的挑战,基础设施短板短期内无法弥补,稳定电力供应和高效物流网络的缺失,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人才短缺问题突出,大量年轻劳动力中,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难以支撑高端产业发展。

再加上政策不稳定性影响外资信心,近年来印度频繁调整外资政策,部分行业保护主义倾向明显,导致外资流入增速放缓。
更何况印度的发展模式存在诸多内在矛盾,想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却又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朝令夕改。
喊出“数字印度”口号,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却严重滞后,互联网普及率不足50%,试图改善民生,贫富差距却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这些矛盾若不能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2025年上半年14.4万亿人民币的GDP,确实展现了印度经济的增长潜力。
但与中国64万亿人民币的总量相比,近5倍的差距背后,是发展质量、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民生水平的全面落差。
人口规模从来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将人口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腾飞。

对印度而言,“赶超中国”不应只是一句口号,更需要正视自身短板,脚踏实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中国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稳步迈进,在新工业时代赛道上持续领跑。
这场人口大国的经济竞赛,最终比拼的不是短期增速,而是长期发展韧性和质量。

当印度真正解决了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失衡、民生保障不足等问题时,或许才具备与中国同台竞技的实力。
而在全球化背景下,良性竞争与合作才是共赢之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共同发展才是最终归宿。
信息来源:
印度2025-26财年一季度GDP增速7.8%--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025年中国经济半年报--中国政府网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