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聊历史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个现象:很多本来并不起眼的事件,过了几年、几十年,突然就成了“改变世界的伟大节点”。
背后推波助澜的,往往不是当事人,而是一群热衷于搞理论、写文章的知识分子。
这群人喜欢用“理性”包装历史,却总在帮胜利者补台,给成王败寇的故事找理论依据。
今天我们就聊聊《大宪章》这部被神化的文件,从它的起落看一看知识分子的真实作用。
说起《大宪章》,大家都觉得它是英国法治、自由的起点。
可真相是,1215年,英王约翰为了打法国,打光了国库,还想继续打,就不断向贵族们加税。
贵族们一怒之下直接造反,攻进伦敦。
约翰王被逼得没办法,只能在贵族的刀剑下签了这份协议。
但约翰王心里根本没打算认账,贵族们刚走,他就向教皇告状,教皇二话不说,一纸通谕把《大宪章》废了,还要把逼约翰签字的贵族逐出教会。
再加上王权和贵族势力都还很强,这场叛乱最后以贵族投降、约翰王死于疾病收场,《大宪章》也就成了一张废纸。
谁都没觉得它能改变什么,甚至还被认为是“叛军闹剧”的一个插曲。
到了16世纪,英国中央集权越来越强,国王权力大到天上去。
这时候,大宪章更没人提了。
一直到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开始想争夺利益,但老一代国王和大贵族还在垄断殖民地生意。
为了争权,这些新势力重新翻出《大宪章》。
首席大法官爱德华·柯克把原本写给贵族的权利,解释成“全体英格兰人的自由”,这有点像后来的“孔子改制”,都是为了现实政治服务,强行赋予古文新意。
等到美国独立,殖民地精英也发现《大宪章》好用,直接拿来作为反抗英国的法理依据,比如“无代表,不纳税”就是从这里来的。
美国人甚至把《大宪章》放进国家档案馆,和《独立宣言》《宪法》并列,视为自由的“祖宗”。
但英国那边其实根本不认同美国人这种解读。
英国法学家布莱克斯通明确说,殖民地是征服来的地盘,没资格要求本土待遇。
美国独立时,北美的黑人和印第安人反倒站在英国一边,因为他们知道“自由”这套说辞根本不适用于自己。
可美国后来崛起,成为世界强国,解释权也随之转手。
现在主流说法变成“英国背叛了自由,美国才是真正的继承者”。
《大宪章》也因为美国人的成功被赋予了更高的地位。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理论是后来者包装的。
我们看懂了这些,也就能更理性地看待那些被“神化”的历史时刻,不再被光环蒙蔽,更清楚地理解现实。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