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孩子不死、不疯、不病、不残、不废,教育就是别对娃过度期待

一位爸爸参加了初一新生家长心理讲座,老师开场抖出的两张图,刺痛了在场很多家长。

说实话,看到这句话,有一瞬间的不适感,但这可能就是现实。

确保孩子不死、不疯、不病、不残、不废

不死,是生理需求;不残,是安全需求;不疯,是尊重、爱与归属;不废,是自我实现。

看似是最低要求,事实上是马斯洛需求低标准的全覆盖。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只有满足了底层需求,他的人生才会朝着更高需求的方向努力。

一位妈妈说:

我家孩子上初三了,前两天老师把这次月考成绩发在家长群。

孩子爸看到孩子成绩排名没入前五,就说这“断崖式下跃”。

妈妈就说:只是一次没考好而已,成绩起伏很正常。

孩子爸就啰哩啰嗦说了一大堆。

妈妈担心的是,孩子心里能不能承受这次的起伏。

妈妈也常常跟孩子说:不要太大的压力,自己尽力了就好。

是啊!孩子尽力就好,成绩有起伏正常,我们要多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多鼓励、常赋能。

毕竟,知识可以随时学习,一个人的身心却很难重新塑造!

我们当家长的修行,不是要做到对分数毫无波澜,而是要在分数的起伏里,守住对孩子的爱与信任。

我们应该时时提醒自己,并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我爱你,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因为爱,我们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去面对问题,试着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而千万不要和问题站在一起去对抗孩子,让他寡不敌众,一败涂地。

也唯有爱与信任,可以化作孩子跌倒后重新爬起来的勇气。

让孩子拥有重新再来一次的底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美好的远方!

教育就是:别对孩子过度期待

有人说,去一次儿童医院的ICU就什么都不想了,只想要孩子健健康康就行了,回归初心就好了。

我有一位朋友在医院工作,她表示:心理相关的科室病人爆满,别的科室再忙,下班十分钟基本能走,心理科室半个钟,能走算走运。

现在的孩子,确实承受了比现有年龄更大、更多的压力,大多时候来自于父母过高的期待。

曾看过一个视频,15岁的男孩,从小到大被父母寄予厚望。

他次次考试稳居年级前10,这样的成绩就在很多家庭都足以令人骄傲。

可到了他妈妈这里,只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不是第一名?

在父母的严苛要求下,长期的巨大压力下,男孩开始出现身体僵硬、失眠、发呆等等问题,最后被确认为抑郁症。

男孩的妈妈难道不爱孩子吗?恰恰相反,她比任何人都希望儿子有出息。

可问题正在这里:在妈妈的眼里,只有儿子考第一名,才算合格,其他都不够好。

咱们都希望孩子变得更优秀,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无可厚非。

可是,被这样的氛围包裹着,孩子的感受到的只有“我还不够好”,长此以往,孩子不病、不抑郁才怪。

大部分孩子的大脑并没有发育完全,让他们承担这么大的压力,本来就是一种畸形。

咱们要学会减压,而不是给孩子加压。

我发现,教育就是:别对孩子过度期待。

高标准的期待,不再是激励孩子向上的力量,反而变成了压垮孩子的沉重枷锁。

家,是让孩子感受到爱意,变得更好的地方,不是施压关闭孩子的“牢笼”。

写在最后

有一部分人觉得:

大多数情况是读不好书的孩子,很多事情也做不好。在这大环境下,孩子成绩差=家长有罪。

我想说,成绩好,说明孩子擅长应试。

可生活不是考试,人生也不是一场卷子。真正的能力,不止会考试这一件事。

大环境确实有偏见,但也只是偏见,你我可以选择不接受。

而读书不好,做事也不好,就是一个严重的偏见。

咱们不是说不期待孩子,而是要“合理期待”。

用心去引导孩子、赏识孩子,爱孩子,教育就会进入正确的道路。

要求孩子时,就多多反观自己,看自己是否已经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希望咱们也能够保持平常心,和孩子能共享平凡美好真实的生活。

因为,教育,从不是培养一个听话的“成品”,而是塑造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健全人格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2

标签:育儿   期待   孩子   妈妈   成绩   家长   需求   科室   压力   偏见   不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