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稀土就不让中国航班落地,话音刚落,中方减持257亿美债

就在近期一场看似“技术性”的航空争端,突然升级成全球金融市场的焦点。

美国共和党议员约翰·穆勒纳尔刚刚在国会递交提案,要求以限制中国航班降落权作为施压手段,逼迫中国放开稀土出口。

结果不到24小时,中国就用一张“静悄悄”的金融牌回应了:单月减持257亿美元美债,持仓降至7307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

这场交锋,没有硝烟,却刀刀见骨。航空权、稀土、国债,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名词,突然在中美博弈中拧成一股绳,拽出了全球格局的深层逻辑——资源与金融的双边压强,谁能先撑不住,谁就得让步。


航空禁令当筹码,打的是稀土的主意

穆勒纳尔的提议,表面上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实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资源勒索。

他在信中建议总统特朗普采取三项措施:限制中国航班降落美国及其盟国机场、收紧对华航空技术出口、协调盟友共同遏制中国航空企业扩张。

说白了,就是把“空中通道”当成谈判工具,逼中国在稀土出口上松口。

但问题在于,这算盘打得太直白,也太粗糙。

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早就是公开的秘密。尤其在军工领域,F-35战机的发动机、电磁炮、精确制导系统都离不开稀土中的钕、镝等关键元素。

而这些东西,美国自己不但开采能力有限,加工能力更是几乎为零

中国不仅掌握全球最大储量,更重要的是拥有92%以上的稀土精炼及分离技术。这不叫“资源优势”,这叫“工艺垄断”。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不是一拍脑袋就限制出口。

早在2025年4月,中方已经宣布对部分稀土产品启动出口管制,明确将其列为“战略资源”,并依据国家安全进行动态调整。

这背后不是简单的贸易政策,而是对美方多年来“以科技打压换资源依赖”的反制。

穆勒纳尔想用航班要挟稀土,理论上听起来有点招,但现实中根本站不住脚。毕竟,中美之间的航空合作是双向互利的买卖。

美国三大航空公司每年靠中国航线就能进账60亿美元,且不说转机旅客和货运市场。你一刀切断航班,不只飞机飞不了,机场、酒店、免税店都得跟着躺枪。

美国媒体点评得很直接:这不是威胁,这是“自损式博弈”。在全球航空高度互联的今天,拿航线当武器,最后只会让自己掉队。


美债被减持,中国的反击不在高调,却极具杀伤力

美国有人拿航权当筹码,中国不吵不闹,直接用金融市场给出回应。

9月1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数据显示,中国在7月减持了257亿美元美国国债,持仓降至7307亿美元,再次刷新2009年以来新低。

与此同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扩展到180个国家,2025年交易额同比增长47%。这些看似“财务操作”的动作,其实是一整套“去美元化”战略的有序推进。

减持美债不仅是规避风险,更是对美国“金融武器化”的回应。当前美国国债总额已突破37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占联邦财政收入的15%,美债市场本就处于高压状态。

中国作为第二大债权方,如果持续减持,意味着美债收益率将被动上扬,美国政府的融资成本水涨船高。

中方此举也在给其他国家释放信号:美元并非不可替代,外汇储备可以有别的选择。

沙特、巴西、阿根廷等国已开始尝试用人民币进行双边结算,金砖国家更是在推动“本币结算机制”。这不是短期情绪反应,而是系统性脱钩的开始。

有分析指出,中国这次减持动作,虽未明言针对穆勒纳尔提议,但时间点几乎无缝衔接,释放信号非常清晰:你动航空通道,我就动金融命脉。你拿筹码来压我,我就让你的牌桌不稳。


稀土是资源牌,美债是金融牌,背后是“话语权”的正面对撞

这场围绕稀土与美债展开的博弈,其实早已超越了单一领域的技术争端或经济摩擦,它揭示的是中美之间更深层的战略分歧:

一个想继续靠美元主导全球结算体系,一个正试图用稀土、制造业和本币支付构建新秩序。

从资源结构看,中国不是简单“坐地起价”,而是通过长期技术积累和产业链整合,牢牢锁住了稀土加工这道“瓶颈工艺”。

美国虽在加州芒廷帕斯矿重启开采试点,但光是从开矿到达到工业级别的精炼能力,至少需要五年,投入超千亿美元,还得解决环保、劳工等一堆问题。

说白了,美国想“去中国化”,难,但想“去依赖化”,更难。

从金融结构看,美国过去能靠发行国债吸引全球资金,前提是大家对美元有信心。但现在,美债的“安全资产”地位正在被质疑。

若中国持续减持,日本、英国这些传统债权国还得被动“接盘”,财政压力只会越积越高。

而一旦全球资金开始选择黄金、人民币或欧元等其他避险资产,美元的霸主地位将逐步被稀释。

中美的这场博弈,表面上是“不给稀土就不让飞机落地”。

实质上是“你想维持你的一票否决制,我偏要让世界多几个选择”。这已经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谁更能说服世界”的问题。


从对抗走到反制,博弈的底牌已经换了

这场“稀土换航班、美债换话语权”的较量,折射出一个趋势:中美之间的博弈,从最初的贸易战、科技战,已经进入到规则战和体系战的阶段。

美国的难题在于,它还在用冷战时期的剧本打现代的牌局。靠威胁、制裁、封锁,希望中国让步,但现实是,这一套越来越不灵。

欧盟不愿跟随脱钩,日本对稀土制裁三缄其口,东盟国家更是集体保持“经济中立”。连自己人都不买账,怎么搞得动别人?

中国的策略则更具韧性。不是一味对抗,而是通过“以我为主”的方式稳步推进。

对外搞本币结算、资源反制,对内推动科技自主、产业升级。

在全球化逻辑里,中国并不想“脱钩”,而是想“去绑定”,减少被单边依赖的风险,也让别人不敢轻易动手。

稀土是“盾”,美债是“矛”,而真正起作用的是背后的那套博弈逻辑:你打不赢,就别想独赢。


结尾:

穆勒纳尔的一纸提案,想用航线逼资源,结果却引来了金融反弹。

中方减持美债的动作虽无声,却传递出明确信号:全球规则不是你说了算,利益是谈出来的,不是压出来的。

在多极化的浪潮中,谁还在想着“一家通吃”,谁就得提前准备好为这顿饭埋单。未来的博弈,不是比谁牌多,而是看谁更懂怎么打。

信息来源:

美议员出馊主意:不给稀土,就不让中国航班落地 2025-09-19 08:32·观察者网

7月中国减持美债257亿美元,持仓创16年最低 2025-09-19 08:45·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财经   稀土   话音   中方   中国   航班   美国   穆勒   美元   中美   航空   资源   金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