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今天重阳喝啥酒?”
“菊花酒,别又把雄黄端上来,那是端午的戏份。”
一句话,把两千年前的汉宫和此刻的厨房串成同款烟火。
菊花酒真不是文人矫情。西汉那帮宫女早玩明白了:九月九摘菊加黍,密封一宿,酒带淡黄,入口微苦,喝完嗓子眼发甜,像把整座秋天的凉意都咽进丹田。陶渊明后来写“空服九华”,说白了就是没酒瘾也硬找理由——谁不想蹭一口长寿buff。

至于糕,北方人叫重阳糕,南方叫菊花糕,实则一块米面蒸出的“高”谐音梗。老南京人更损:吃完这块,夏天正式打包滚蛋。枣、栗、杏仁撒上去,一口下去能嚼出“早立利市”的口彩,比老板画饼实在。

西南朋友不凑热闹,他们打糍粑。蒸好的糯米往石臼里一倒,木槌起落,黏得比前任的语音还难断。团成圆球,黄豆粉里滚一圈,寓意团圆,吃完谁还吵架谁就是破坏民族团结。

登高这事最初是保命——东汉谣言四起:九月九有大灾,得往高处躲。结果人挤人,灾没来,先看了一场满山秋色,干脆改成秋游。王维那句“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白了就是古代朋友圈定位:我在山顶,想你,信号一格。

茱萸味冲,蚊子都嫌,可古人当护身符。唐宋更浮夸,男女把菊花直接插头上,黄灿灿一排,远看像移动花坛。现在看是社死现场,当时叫养生时尚。
1989年官方盖章:重阳节=老人节。单位发慰问品,社区组织免费拍照,老爷子老太太排排坐,背后是“福如东海”喷绘。年轻人别翻白眼,等你发际线也重九了,就知道有人递菊花酒有多香。
所以今天别只在朋友圈发“九九安康”。真孝顺,就拎一瓶自酿菊花酒回家,配一块热糕,陪爸妈上楼顶站会儿。风是凉的,酒是暖的,城市灯火在下面晃,像给每个人都发了一朵小烟花。
长寿不在山上,在把九月九过成六月六那股热乎劲儿。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