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开学前后,师生聚集性活动增多,食源性疾病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增加。湖南省疾控中心温馨提醒家长、老师们密切关注孩子饮食、避免蚊虫叮咬,帮助孩子们健康开启新学期。
食源性疾病是“吃出来的病”
湖南疾控提醒,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通俗来讲,食源性疾病是“吃”出来的病。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人们常说的“上吐下泻”,具体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可伴有发热、头晕头痛。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食源性疾病除上述消化系统症状外,还可能累及脑、肝、肾等器官,引发严重的脏器损害及相关并发症,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危及生命。
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由于原料污染、交叉污染、储存不当等原因,散装食品、即食类食品更易受到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污染。
蜡样芽孢杆菌及其毒素:米饭、蛋炒饭、米粉等米制品加工和储存不当是导致蜡样芽胞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主要原因。
诺如病毒:诺如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无论是食物被其污染,还是感染人员间接污染器皿、食物,都可能引发其他人感染诺如病毒。
野生蘑菇中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野生蘑菇中毒是我省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夏秋季高发。由于有毒蘑菇与无毒蘑菇外观相似,难以辨别,故中毒原因主要为误采误食。
有毒植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马桑果、铁树果、桐油果、蓖麻子等野生植物含有天然毒素,一些有毒植物与可食野菜、野果外观相似,学生也易因好奇尝食而引起食物中毒。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牢记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操作食物之前、备制食物中、餐前便后要勤洗手;定期清洗并消毒厨具、砧板等食物接触工具;做好厨房防护,防止昆虫、害虫及其他动物进入或接触食物。
生熟分开:食物制作全程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处理生食与熟食需使用专用刀具、砧板,严禁混用;用器皿储存食物时,需将生熟食物分层或分器放置。
烧熟煮透:彻底加热食物,建议使用食物温度计监测食物中心温度,确保达到 70℃以上并维持 1 分钟以上;烹饪肉类、禽类时,需确保其汁水清澈,无淡红色血水残留,避免外熟里生。
在安全温度下保存食物:成品在安全温度下保存和运输(65℃以上或4℃以下);熟食在室温下放置时长不应超过2小时;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使用隔夜剩菜剩饭,若需食用需彻底加热至安全温度;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地贮存食物;冷冻食品不要在室温下直接化冻,可放置冰箱冷藏层或温度较低的环境下化冻。
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使用安全的水或将水处理成安全的;挑选新鲜和卫生的食品;选择经过安全加工的食品,如经过巴氏消毒的牛奶;水果和蔬菜要清洗干净,尤其在生吃时;不要吃超过保质期的食物。
牢记“不采不食”原则:野生有毒蘑菇和有毒野菜野果难以辨别,存在极高误食风险。家长要时刻牢记并提醒家中老人与小孩“不采不食不买不卖”野生蘑菇和野菜野果。
校园健康安全攻略:做好传染病防控,严格把控食品卫生安全
做好学生健康监测:做好学生在校期间健康监测,落实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与病因追踪等防控措施。
重点关注发热、皮疹、关节痛、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出现聚集性症状预警或传染病聚集性疫情时,及时向主管部门及属地疾控中心报告。
对校园进行彻底清扫,清除各类积水。定期对校园内的排水沟、花盆托盘、垃圾桶旁等易积水区域,翻盆倒罐清积水。
定期开展蚊虫孳生地的清理和成蚊消杀工作,落实好教室开窗通风、清洁消毒等日常防控措施。
在校园食品卫生安全方面,需严格落实校(园)长负责制,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对厨工的健康管理,厨工制作食物和配餐过程中要佩戴口罩和做好手卫生,出现消化道症状应及时调离岗位。
加强食材源头管理,购买食品选择有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正规商家。严格过程控制要求,规范从原料进入至餐食供应全过程的加工制作行为,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严格执行食品留样制度,专人负责留样管理。
开学前进行水质检测,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要求后才能饮用。落实校园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定期清洗、消毒滤网和二次供水设施,做好饮用水管道维护,饮用水烧开后饮用。定期更换水质处理设备、净水器等的滤芯,使用取得有效涉水产品许可批件的产品。
来源:湖南疾控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