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花三亿打捞一艘沉船,不如拿去盖栋楼;也有人说,捞个空壳子,图个啥名声?可真到船舱一开口,全场人都闭嘴了。
这不是寻宝,是护宝;不是掘墓,是验祖。
这艘沉睡海底八百年的古船,不光满肚子瓷器和金银,更捞出了中国人二十年的死磕劲儿。可问题来了:这三亿,究竟砸在哪了?值不值?得掰开了说!
2007年冬天,广东阳江海域,一艘沉睡八百年的宋代商船被整体打捞出水。现场没有掌声,只有所有人集体屏住呼吸。
这不是普通沉船,这是“南海一号”。钢沉箱、穿梁、静压,全套操作仿佛给一座古墓动了全身麻醉,连泥沙都原封不动捞上来了。

为啥这么谨慎?一句话:动它一下,掉一片瓷器,碎一段国运。
打捞过程由广东水下考古中心副主任崔勇全程负责,船体总重5500吨,打捞工具耗资上亿,仅钢沉箱一项,就刷新了全球水下考古记录。
但更狠的是,整条船被装进博物馆原样“泡”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此专设“水晶宫”保存区。

钱花哪了?首先是设备。水下穿梁要不破坏船体结构,又得承重百吨,靠的是国产定制技术。其次是人力,水下操作十多年,每一趟潜水都像赌命。更别说文物出水前后的清洗、修复、数字化处理,全得一件件人工完成。
再说船舱打开那一刻,真不是“傻眼”,是“闭嘴”。
16万件宋代瓷器,124吨铁器凝结物,加上金银饰品、漆木器、生活用品,总数超18万件。从实用器到奢侈品,一船装满了800年前的海贸日常。
瓷器种类之多,产地之广,连考古专家都一时分不清南宋几个窑口。

这还是国内第一次在同一沉船内发现成规模出口型瓷器实物,为研究宋代海上丝路提供了实证。有人说,这不是船,是漂在南海的宋代超市。它不只是文物,是一份跨越八百年的“出口清单”。
所以三亿花得冤不冤?看得不是船,是中国水下考古能不能立起来;捞的不是瓷器,是800年前海丝路的通关证明。

打捞一艘船,是为了守住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的开口,就藏在那艘泥沙里的南海一号里。
故事得倒回到1987年,阳江与台山交界海域,一支英国打捞队在南海发现了这艘沉船。
他们本以为捡到宝,说是“莱茵堡号”,历史遗物,大家国际合作分一分。可等到第一件青花瓷被捞上来,专家一看不对劲:这压根不是西船,是南宋!

英国人没说话,日本人凑上来,说咱联合打捞吧,反正你们也没设备。但中国水下考古队领队尹干洪,当时就拒绝了外方要求。理由很简单:“中国的船,中国的瓷器,凭什么分?”当场让外方暂停打捞,收回文物,一件不留。
但问题也来了:设备咱真没有。1987年,全国连个专业水下考古单位都没有,靠的是借设备、凑人手,才勉强维护现场。英国人走了,船也封存了,整整23年没人动。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国家尊严问题。不能捞不是不想捞,是不能让外国人“帮着捞”再“顺手带走”。就这么硬挺了下来。

硬是从零开始学技术。1990年代,国家文物局设立中国水下考古队,从江苏吴县开始试水,再到海南、浙江、福建,一路演练。广东打捞“南海一号”的计划,一直压着,等的就是技术过关那一刻。
这段时间里,文物界反复讨论:整体打捞风险高,碎片捞又保不住原貌,干脆围船建箱子,把整船打包。听着像天方夜谭,做起来得靠十几项独立专利。
最终,钢沉箱方案定了,设计制造全靠自己。

也正因为有了前头这23年死扛,那一口拒绝,才显得值钱。要是当年心软让步,今天“南海一号”恐怕早变成“英日合资展品”,咱连展览都得借展。
这不是谁捞得动的问题,而是谁有资格捞、捞了敢不敢护到底的问题。
整艘船睡了800年,不能让她醒来的那一刻,是在异国博物馆的玻璃柜里。
时间往前再拨,南宋年间,一艘名叫“南海一号”的远洋商船从泉州出海,载满货物,驶向东南亚,结果折在南海。

800年后,它被打捞上岸,不再是遗骸,而是一座活着的时间胶囊。
这艘船有多硬核?船体长22.3米,宽9.8米,保存率罕见地高达完整级别,货舱布局严密、船骨结构严谨,充分体现了宋代造船术的高峰。海水泡了几百年,连甲板都没完全塌陷,木板之间还有货物压痕。
打开船舱,一眼望去,瓷器、漆器、金饰、铁具全都按批次分层堆放,连生活器皿都按用途打包。专家说,这说明当时已有成熟远洋商贸体系,出海不是探险,是生意。
考古学家在船上发现十几类瓷器、上百种商品,包括青白瓷、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多地窑口产品。还有锡器、铁锚、金带、玻璃珠,甚至东南亚样式的漆木器,显示这艘船既是出口集货,也可能是多国转运。

这些不是展品,是账单。800年前,中国制造就已经批量漂洋过海,“南海一号”不是孤例,是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准配置。
关键在于制度接力。2021年,“南海一号”被列入“十四五”重点考古工程,全国设立了5个水下考古基地,技术、资金、制度全面跟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常设展区,就围绕这艘船展开,从打捞到修复到展出,全流程公开透明。

这不是简单的“捞宝”,而是一次国家级的制度试炼。不是捞一艘船,而是建立起“怎么捞、谁来捞、捞完怎么展”的全链条体系。
2022年,发掘阶段正式结束,18万件文物首次整体亮相,博物馆展区向公众开放。观众透过“水晶宫”玻璃墙,就能看到沉船原貌,瓷器一排排码在船舱里,和800年前一样。

这是中国考古第一次让一艘古船“活着”进了博物馆,也让世界看见:我们不仅能发现历史,还能保护历史,更能把历史讲明白。
参考资料:
我国用时20年,花3亿打捞南海沉船,捞出18万件国宝.澎湃新闻.2024-05-14
《"南海I号"船说:从中国水下考古看海上丝绸之路》:一部基于考古学的南宋沉船"南海号"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史学新著!.丝绸之路世界遗产.
差点被英国抢走的南宋沉船,满载800年前文物,我国为何隔了23年才敢捞?.腾讯网.2025-03-15
南海一号"发掘阶段结束逾18万件南宋文物亮相.人民网.2022年03月25日
用科技"打捞历史一一从我国南海水下一千五百米发现古代沉船说起.中国考古.2023-05-26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