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外交部提醒大家近期别去日本,可是很多中国人还是去了。这是什么原因,难道那些人不爱国?其实这主要是一大波人已经提前订了机票酒店,要是退票得赔好几千,有些人一个月工资才能凑够这笔钱。日本那边有些政客说不欢迎中国游客,但是该买的买,该玩的玩。

就比如上海有个阿姨花了两万块准备去北海道看雪,她算过退票要扣一万,退休金才四千多,根本掏不起这个窟窿呀。还有人说政府提醒是提醒,但自己小心点就行,北京有个姑娘说,她双十一抢的便宜机票,落地了才知道这事儿,要是早知道就不来了。
大家怎么看这事呢?你的亲戚朋友还有在日本没回来的吗?

如果你站在羽田机场的到达大厅,或许会和那一群蹲守的日本媒体记者一样,起初带着看热闹甚至找茬的心态。他们试图从这些中国游客口中诱导出某种对立情绪,或者想要印证中国人离不开日本的优越感。

但这一回他们失算了,麦克风下没有慷慨激昂的对抗,只有实打实的心疼钱。真以为我们想来啊?这时候退票,比来了更亏!一位在机场眉头紧锁的游客,道出了绝大多数排队者的心声。这就是横亘在爱国情怀和家庭积蓄之间最现实的坎沉没成本。

早在局势升温之前,成千上万的家庭就已经锁定了行程。这不仅仅是一张机票的事。为了这次出行,有人甚至提前两三年就开始攒钱,精打细算地请好了年假。当官方预警骤然降临时,摆在他们面前的不再是简单的去或不去,而是一道残酷的算术题。

虽说国内几大航司反应迅速,给出了免手续费退票的定心丸,但这仅仅解决了交通的大头。真正的原因在日本那出了名严苛的酒店退改规则里。数据显示这批游客锁定的日本住宿,平均客单价飙升到了8000元左右。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一旦连住几晚,房费总额轻松破两万。

在这个时间点申请退订,日本民宿和酒店几乎是铁板一块,哪怕勉强能退,高额的手续费也像是在割肉。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引力。与其让好不容易攒下的血汗钱变成违约金送给别人,不如硬着头皮飞这一趟。

哪怕心里再犯嘀咕,哪怕知道外面风声鹤唳,在真金白银的损失面前,大多数普通人只能选择及时止损的另一种方式,把钱花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赔给商家。更何况庞大的留学生群体正赶着期末回校,这更是没得选的刚需,行程根本容不得半分犹豫。

如果你以为这些人顶着压力飞过去,就能享受一番所谓的岁月静好,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批硬着头皮落地的中国游客,或许正在经历日本旅游史上体验感最差的时刻。一位刚刚落地的中国男士对着日本媒体的镜头,甚至连客套都省了,直接开怼道真不知道你们这儿为什么这么不方便!

这句吐槽瞬间引发了周围人的共鸣点头。首先崩塌的就是干净整洁的人设。谁能想到在这个传说中细节做到极致的国家,游客竟然面临着把垃圾攥在手里走几里地都找不到一个垃圾桶的窘境。

很多人不得不像做贼一样,把一路产生的垃圾原封不动地带回酒店,这种憋屈感简直让旅行体验大打折扣。再看那个人山人海的镰仓,原本因为《灌篮高手》而被誉为孤独海岸的圣地,如今放眼望去全是黑压压的人头。

想坐个电车换个景点,排队半小时起步是常态。京都的古街早已没了古韵,全是被世界各地游客填满的喧嚣。有网友甚至调侃,现在在日本街头,日本人自己看起来反而像是外地人,甚至比国内黄金周还要挤。

这种拥挤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劝退在于日本引以为傲的匠心和服务正在变味。以前代购抢破头的纪念品,现在摆在架子上无人问津,做工粗糙不说,还没什么新意。那些所谓的百年老店排队两小时,吃进嘴里发现还不如国内的连锁日料。

最让中国游客感到寒心的,是愈发明显的区别对待,或许是因为游客实在太多,或许是政治氛围的渗透,日本多地景点开始对外国面孔实行双标收费,美其名曰特殊服务,实则就是高价门票宰客。

就在几个月前日本观光局还在为那个亮眼的报表沾沾自喜,2024年前三季度,入境游客突破3000万,中国游客虽然没回到2019年的巅峰,但也足足占据了四分之一,且在七八月份重回榜首。

这曾被日本视作经济复苏的强心针,以为哪怕政客在台上海叫嚣“台湾有事”,也不影响中国游客掏腰包。但现实回旋镖来得太快。文旅部那一纸声明之后,真正能退得了票的群体,早已做出了选择。

从11月中旬至今,短短几天内,已经有接近50万张飞往日本的机票被退订。这个数字相当于砍掉了近期预定总额的三成。这是什么概念?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断崖式下跌。即便现在机场还有人排队,那也不过是存量订单的最后释放,是一次惯性的滑行,而非动力的持续。

更让日本商家感到肉痛的是,留下来的这批人,消费习惯变了。以前大家是冲着爆买去的,哪怕马桶盖都要背两个回来。现在的中国游客,人均购物花费虽然比起其他国家还算高,但早已不复当年的豪横。

这场围绕赴日旅游的讨论,最终在互联网上撕裂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也折射出当代中国人复杂的心理图谱。
一派网友愤怒得直截了当,在他们看来,既然新上任的日本高层在核心利益上频频踩线,甚至公然挑衅,那么每一笔在日本的花销,本质上都是在给对方增加筹码。

钱要花在值得的地方,消费也是一种投票,这种观点占据了舆论的高地。他们无法理解为何在官方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连教育部都发出留学预警的时候,还有人非要去那个可能会遭遇治安风险的地方送钱。

另一派则显得更为无奈和务实,他们更多从个体的微观视角出发。毕竟对于忙碌了一整年的打工人来说,假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人领地。
去日本看风景、吃东西、买点便宜的药妆,在他们眼中只是纯粹的生活方式选择,不愿意将其无限上纲上线到政治高度。甚至有人用去敌人家吃穷他这种带点阿Q精神的说法来自我调解。

外交层面的提醒那是站在国家安全高度的负责任预警。不管是日本近年来的治安恶化,针对中国公民案件的侦破迟缓,还是那个动荡不安的政治氛围,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对于个体来说,如何处置自己的财产和假期,只要不违法,也确实是个人的自由。

以前我们总说民间交流是缓冲带,哪怕上面吵架,底下游客照样往来。但现在的红线在于,当这种吵架变成了对底线的践踏时,这条缓冲带还能够安然无恙吗?
那个在东京机场排着长队的画面,注定会越来越少。因为随着那五十万张机票的退订,以及首批顶着压力赴日游客带回来的差评发酵,所谓高性价比的滤镜正在被迅速剥离。

日本旅游业如果还沉浸在中国人早晚会来的迷梦里,无视那些刺耳的吐槽和骤减的数据,那么真正的寒冬或许才刚刚开始。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