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从吃饭的表现看出人是不是真的老了?
可能大家会疑惑,不就是吃个饭吗,怎么还能看出衰老来?
其实,中医有句话叫“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就像身体的“发动机”,所有的营养都要靠它来运化。脾胃好不好,从吃饭就能看出来。
与其等到明显感觉身体不行了再关注,不如从日常的吃饭表现中及早发现苗头。毕竟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对吧?
首先让我们搞清楚,人老了,身体最先“罢工”的是什么?
——当然是脾胃!
《灵枢·天年篇》说得很清楚:“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脾胃一虚,整个人的精神气色都会受影响。
现代研究也发现,随着年龄增长,消化液分泌减少,肠胃蠕动减弱,这些变化最先会在吃饭上表现出来。
这三个表现,你中了几个?
那么,有没有简单易懂的判断方法呢?
当然有!我总结了三个最典型的表现,朋友们可以对照一下。
第一个表现:嚼得慢、吃得少
以前能吃一大碗米饭,现在半碗就说饱了;以前嚼个苹果嘎嘣脆,现在咬不动硬东西。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就像家里的洗衣机,脾胃阳气足的时候,这台“洗衣机”转得飞快,什么都能消化。脾胃阳气一弱,“洗衣机”就转不动了,自然吃不下东西。
再加上牙齿松动、咀嚼肌力减弱,就像磨盘缺了齿,效率大打折扣。长期下去,气血生化不足,人就会面色枯黄、四肢乏力。
每天早晨拍打足三里100下,这是胃经的重要穴位,能温通胃经、壮脾阳
饭前来杯温姜枣水:老姜3片、红枣2枚,小火煮5分钟,温中散寒、益气健脾
主食七分杂粮三分精米:燕麦、薏苡仁、红小豆轮换着用,既有营养又好消化
第二个表现:吃完就胀、嗳气频繁
刚吃完饭就觉得肚子胀胀的,老是打嗝,有时候还有点恶心想吐。
《黄帝内经》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这在现代医学叫“功能性消化不良”。
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医讲“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简单说就是脾负责把好东西往上送,胃负责把糟粕往下排。一旦升降功能乱了,胃气就会横逆,出现嗳气、胀满。
特别是现在这个季节,很多人贪凉喝冷饮,寒凉直接伤了中焦脾胃,就像往“洗衣机”里倒了冷水,当然转不动了。
饭后摩腹:双手重叠放在肚脐上,顺时针揉100圈,逆时针100圈,配合深呼吸
一周来两次山楂麦芽茶:焦山楂6克、炒麦芽6克、陈皮3克,开水泡10分钟,消食导滞又理气
记住:八分饱最养胃!脾胃就像水车,水多了就溢出来,腹内压力大自然会胀
第三个表现:口味变重、偏咸偏辣
以前觉得合适的菜,现在嫌淡;做菜时不自觉地多加两勺盐,家人都说太咸了。
这可不只是口味变了这么简单!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其实味觉也与肾精相关。肾精足的时候,味觉灵敏;肾精虚了,味蕾就迟钝了,感受不到食物的本味,就不自觉地往重口味发展。
现代研究也证实,随着年龄增长,味蕾会萎缩,味觉神经退化,确实会影响对味道的敏感度。
更可怕的是,长期重口味反过来又会伤肾、损脾,形成恶性循环,高血压、骨质疏松就会找上门。
每周两碗黑芝麻桑葚糊:黑芝麻30克、桑葚干20克、糙米10克同煮,补肾填精,改善味觉
改用低钠盐,少用现成的酱料,让舌头重新找回对食材本味的感觉
试试踝泵运动:仰卧床上,脚踝做“踩油门”动作50次,早晚各一组,刺激肾经,促进水液代谢
说到底,这三个表现都指向一个问题——脾胃功能衰退。
但大家别担心,发现得早,调理得当,完全可以让“老化的脾胃”重新焕发活力。毕竟《黄帝内经》说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脾胃功能好,气血生化有源,人自然就显得年轻有活力。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