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本不叫“苹果”!古人取的唯美名字,日本人用了上千年至今没改
咱们每天吃的苹果,红彤彤、脆生生,不管是直接啃还是榨果汁,都是国民级水果。但你知道吗?“苹果”这名字其实是后来才有的,古人给它起了个超有诗意的雅称,美得像诗句一样。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古雅的名字咱们现在不用了,日本人却当成宝贝似的沿用至今,成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一个“活化石”。今天就来好好唠唠,苹果的名字背后藏着的千年故事,看完你肯定会觉得“原来古人取名这么有讲究”!
先说说苹果刚走进中国人生活的时候,那会儿它还不叫“林檎”,更不是“苹果”。早在汉代,这种水果就从西域传入了中原,当时人们管它叫“柰”(读音和“奈何”的“奈”一样)。不过你可别以为那时候的“柰”就和现在的苹果一样好吃,其实那会儿的苹果个头特别小,味道也不算甜,甚至有点酸涩,口感和现在的沙果、花红更接近。

但古人可没嫌弃它,反而发现这“柰”闻着特别香,于是把它当成了香料来用。司马相如在《上林赋》里就写过“亭柰厚朴”,这里的“柰”指的就是早期的苹果,能被写进辞赋里,可见在汉代它就是皇家园林里的“稀罕物”。富贵人家会把“柰”放在房间里熏香,让整个屋子都飘着淡淡的果香,或者做成香囊随身带,走在路上都自带香气,想想汉代贵妇人的日常,还挺有画面感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情况慢慢变了。人们发现这“柰”不光闻着香,好好培育一下,吃起来也挺不错的,尤其是西北地区种出来的绵苹果,软糯多汁,甜度也上来了。于是“柰”从香料逐渐变成了真正的水果,而一个更美的名字也应运而生——“林檎”。这个名字一出现,立马就火遍了大江南北,比“柰”可雅致多了。
为啥叫“林檎”呢?这里面藏着古人的浪漫观察。“林”就是树林,“檎”指的是禽鸟,合起来就是“森林里吸引鸟儿的果实”。想想看,苹果成熟的时候,红彤彤的果子挂在枝头,香味飘得老远,引得麻雀、喜鹊这些小鸟纷纷飞来啄食,树枝上叽叽喳喳的,多生动的画面啊!古人捕捉到这个场景,直接把水果和自然景象结合起来取名,既有画面感又有诗意,比干巴巴的“苹果”有韵味多了。
从南北朝开始,“林檎”这个名字就牢牢扎根在人们的生活里,连文人墨客都对它偏爱有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写过“野桃山杏水林檎”的诗句,把林檎和桃花、杏花相提并论,可见当时它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水果了。而且那时候的林檎品种还不少,有金林檎、红林檎、水林檎、蜜林檎,光听名字就能想象出它们的颜色和味道,古人取名真是既形象又讲究。

更有意思的是,唐代还有个因为种林檎当官的励志故事。唐高宗年间,魏郡有个叫王方言的农民,特别会种果树,他种出来的林檎个头大、颜色红白相间,咬一口汁水四溅,甜得恰到好处。当地官员听说后,觉得这么好的果子应该让皇帝尝尝,就把它当成贡品献给了唐高宗。皇帝一吃就被征服了,又甜又好看的果子,越吃越喜欢,当场就封王方言为“文林郎”——一个种地的农民,因为种出好吃的林檎就被封官,这在当时可是天大的荣耀!
王方言种的林檎也跟着沾光,有了“文林果”的美名,这个故事在当时传得沸沸扬扬,也让“林檎”的名气更大了。想想看,一个水果能和仕途挂钩,可见它在古代的地位有多高,也能看出古人对林檎的喜爱程度。
而“林檎”这个名字能飘洋过海传到日本,还要归功于唐代的遣唐使。唐朝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日本经常派大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大到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小到穿衣吃饭、水果名字,都要全盘吸收。这些日本使者第一次吃到林檎,就被它的味道和名字深深吸引了——既好吃,名字又雅致,还藏着中国文化的韵味,于是就把“林檎”这个名字原封不动地带回了日本。

他们不仅把名字带了回去,还把种植技术也学了过去,林檎在日本落地生根,成了受欢迎的水果。而日本人对这个从中国学来的名字情有独钟,一直没改过,哪怕后来中国自己都换了名字,他们还是坚持叫“林檎”。现在你去日本,不管是超市里的苹果,还是菜单上的苹果制品,日语写法都是“林檎”,发音是“ringo”,完全保留了唐代的叫法,说它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一点都不为过。
那咱们后来为啥不用“林檎”,改成“苹果”了呢?这就要说到元朝了。元朝时,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又从西域引进了新的苹果品种,这种苹果个头更大、味道更甜,和咱们现在吃的苹果已经很接近了。当时人们给这种新苹果起名叫“平波”(也有叫“平坡”的),读音和“苹果”很像,这就是“苹果”名字的前身。
为啥叫“平波”呢?因为这种新苹果的表皮特别平整光滑,颜色像水波一样有层次感,元朝人觉得这个名字很形象,就一直这么叫。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有学者觉得“平波”这个名字不够直观,干脆改成了“苹果”——“苹”字有平整的意思,“果”就是水果,合起来就是“表皮平整的果子”,简单好记,还保留了原来的寓意。
这个名字一出来,就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毕竟“苹果”比“林檎”“平波”都好写好读,日常交流更方便。到了明清时期,“苹果”这个名字就逐渐取代了其他叫法,成了主流。而原来的“林檎”,慢慢就变成了古籍里的雅称,只有研究历史或者喜欢传统文化的人才会提起,普通老百姓早就不这么叫了。

不过还有个小插曲,明朝刚开始叫“苹果”的时候,其实和现在的“苹婆果”有点混淆,因为当时有种亚热带坚果也叫“苹婆果”。后来人们慢慢区分开了,把这种甜脆的水果正式定名为“苹果”,而“苹婆果”则专门指那种坚果,这才有了咱们现在明确的叫法。
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的:咱们古人创造的“林檎”这个唯美名字,自己用了几百年后换了更通俗的“苹果”,而隔着大海的日本,却把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珍藏了上千年。现在很多人去日本旅游,看到“林檎”这个词,还以为是日本的原创,殊不知这其实是咱们老祖宗玩剩下的雅称,是唐代文化输出的见证。
而且你知道吗?古代的林檎可不只有一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就说过,“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大的叫“柰”,小而圆的叫“林檎”,还有白、赤、青三种颜色,可见古人对苹果的分类已经很细致了。而这些品种经过千百年的培育和改良,才有了现在五花八门的苹果——红富士、阿克苏、烟台苹果、嘎啦果,虽然名字变了,但核心还是那个让古人着迷、让鸟儿青睐的“林檎”。
除了“柰”和“林檎”,苹果在古代还有不少好听的别名,比如“联珠果”“超凡子”“天然子”,每个名字都藏着古人的巧思,要么形容外形,要么赞美品质,比现在的名字有韵味多了。可惜这些名字都没能流传下来,只有“林檎”因为日本的沿用,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审美和浪漫。
其实苹果名字的变迁,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汉代的“柰”到南北朝的“林檎”,再到元明的“平波”“苹果”,每个名字都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息息相关。古人给水果取名,不只是为了方便称呼,更注重意境和内涵,把自然景象、生活观察都融入进去,这大概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吧。
现在我们吃苹果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想到“林檎”这个古老的名字,但当我们在日本看到“林檎”二字时,应该会有一种亲切感——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印记,是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或许下次吃苹果的时候,你可以试着叫它一声“林檎”,感受一下古人的浪漫,想想唐代的遣唐使如何带着这个名字回到日本,想想白居易诗里的“水林檎”,是不是觉得这普通的苹果也多了几分文化底蕴?

最后再总结一下:苹果本不叫“苹果”,古人给它取的“林檎”,是“森林吸引鸟儿的果实”,唯美又有画面感;这个名字在唐代传到日本,被日本人沿用至今;而我们自己则在元明时期,从“平波”演化出了“苹果”这个通俗好记的名字。一个小小的水果名字,藏着千年的文化交流史,不得不说,传统文化真的太有趣了!
下次和朋友吃苹果的时候,不妨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告诉他们日本的“林檎”其实是咱们中国的古名,说不定还能收获一波崇拜呢~ 你还知道哪些水果的古名比现在更好听?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咱们一起感受古人的取名智慧!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