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丹丹
孩子写作业时,耳边不再只是纸笔摩擦的沙沙声,还有流动的旋律。
边听歌边写作业,成为不少中小学生青睐的学习方式,他们觉得这样更“舒服”。然而在很多家长眼中,写作业时的背景音乐是分心的“元凶”,听音乐写作业是非常严重的“不良习惯”。
电话手表“音乐会”
上周末,五年级的小琴在写作业时,又打开了电话手表里的音乐。
“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兮……”暑假时,她迷上了周杰伦,特别对几首快节奏的歌曲情有独钟,比如《双节棍》更是被她设置成单曲循环。
妈妈陈青从门口看着女儿,眉头紧锁。小琴正在写数学作业,手指却在随着歌曲节奏敲打草稿纸。
电话手表是小琴最近的“学习伴侣”。自从十一假期时,有同学介绍了听歌功能后,她写作业的“标配”就变了。
“写作业时听歌特别带劲。”小琴向妈妈解释,“尤其是做抄写类作业时,听着歌就觉得时间过得快多了,不会老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写完。”
“起初我以为她在玩手表,和同学聊天,还批评了她。后来才知道她只是在听歌。可边写作业边听歌,容易分心啊!如果是纯音乐也就算了,这么激烈的歌,还带歌词,一心怎么能二用?这样做数学题,正确率怎么保证?”陈青无法认同女儿的学习方式。
但小琴觉得妈妈管太宽。她试过几次听歌写作业,准确率并没有下降。

图源:视觉中国
“周一到周五我都不用电话手表,周末写作业听听喜欢的歌怎么了?好多同学都这样。是您不习惯,不是我做不到!”她有些不服。她的手表里已经存好专属歌单,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她反而觉得能更快进入学习状态。
几番“拉锯”之后,陈青和小琴各自退让一步,达成约定:写作业时只能听纯音乐,音量调到最低,且仅限于完成抄写这类“不太费脑”的任务时使用。
“减压”耳机
对于初二的小楚来说,手机的播放器是他的“能量来源”。
周末,他对iPad使用的要求是“其他APP都可以禁用,音乐播放别禁”。
点击播放,流淌出的不仅是他喜欢的歌曲,更有一种转化情绪的力量,让枯燥的作业变得可以接受。
前不久,舅舅送了他一副蓝牙耳机。他爱上了戴耳机听歌的沉浸感。
书桌前,节奏感超强的摇滚乐成了刷题的背景音。
“作业又多又枯燥,戴上耳机就像给自己造了一个‘保护罩’。”小楚坦言,进入初二后学业压力明显增大,“听歌能让我放松下来,不那么烦躁,原本不想动的作业,也愿意动手去写了。”
但这套“自我保护机制”在妈妈看来,简直是“掩耳盗铃”。
“每次看他一边听那么吵的歌一边写英语、数学,我就血压升高!”小楚妈妈徐枫对此很焦虑,“这怎么能专注啊?题目都要静下心来才能读进去啊!”
为此,母子俩已经吵了好几架。徐枫一看到小楚戴上耳机就如临大敌,小楚则誓死捍卫他听歌的权利。
徐枫最有力的反驳是:“你中考的时候能戴耳机听音乐吗?现在不养成专注的习惯,以后怎么办?”
理解,比禁止更重要
在杭州市笕桥花园小学班主任赵婷婷老师看来,孩子边写作业边听音乐,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是非题。
赵老师认为,许多家长的焦虑其实源于“不了解”。她建议,与其急于否定,不如先走进孩子的世界:“他在听什么类型的歌?是节奏强烈的,还是舒缓轻柔的?是出于追星,还是纯粹喜欢旋律?”她指出,音乐对不同孩子的意义不同,可能是情绪的出口,也可能是专注的媒介,甚至有些孩子“在听歌时反而更能静下心来”。
如果家长不问缘由直接禁止,反而可能切断亲子之间信任的桥梁。
面对已养成听歌写作业习惯的孩子,赵老师主张“协商优于压制”。
“如果家长实在不放心,可以和孩子约定:作业完成后,留出15分钟专门听歌。”她提醒,简单“一刀切”容易激起对抗,而“各退一步”既尊重了孩子的需求,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如果家长坚持认为“听歌必然分心”,不妨做一次小实验:让孩子分别在有无音乐的环境中完成同一份练习,对比两者的用时和正确率。
“用数据沟通,比反复说教更有说服力。”她强调,每个孩子的学习模式不同,有人需要绝对安静,有人却在背景音中思维更活跃,关键在于找到真正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10-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