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北京首都机场的到达口,你可以看到一大批日本人,一下飞机就拖着比普通行李箱更大的箱子匆忙赶路。
而这些人没有人询问天安门的升旗时间,也没人打听哪家烤鸭最地道,他们第一时间直奔的,是同仁堂、永安堂这样的老字号药铺。
“最近接的日本团几乎都这样,景点都不要了,全是购物行程。”北京的导游小李向记者描述,“长城、故宫被划掉,换成了张一元茶叶店、潘家园古玩市场。”
这种变化,让人既意外又耐人寻味,过去几十年里,北京在日本游客眼中代表着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经典的文化景观,而如今,他们似乎把这座城市当成了一个巨大的“采购市场”。
走进北京的同仁堂、永安堂,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日本游客的身影,他们常常拿着一张写满汉字的纸,紧盯着柜台上摆放的草药,指名要当归、黄芪、枸杞等品类。
哪怕普通话说得不流畅,沟通也并不困难。店员只需报个分量、比个手势,一单交易很快就完成。
“他们特别有目的性。”同仁堂的一位老店员告诉记者,“不像国内顾客,有时是随便看看,他们都是带着清单来的。”
事实上,这种“药材清单游”并非偶然,中药在日本并非陌生词汇,日本早在上世纪就将汉方药(即中药)纳入国家医疗体系,一些中药甚至由日本制药公司生产。
然而,日本市场上的中药价格昂贵,进口渠道严格,能买到的品种也有限,许多在日本日常养生中常见的药材——比如当归、黄芪,在药妆店或药铺里往往价格高企,且数量受限。
于是,北京成了他们的“补给地”,买齐一年的药材,带回去囤在家中,不仅划算,还能保证正宗。
除了中药,茶叶同样是他们的购物重点,张一元、吴裕泰这样的百年老字号茶店,总能看到日本游客大包小包地采购,龙井、碧螺春、茉莉花茶是他们的心头好。
“在日本,想买到正宗的龙井茶,一小罐就要上千日元。”一位来自东京的游客说,“这里不仅便宜一半以上,包装也更适合送人。”
事实上,日本的茶道本身就源自唐宋时期的中国茶文化,如今,许多日本人把购买正宗的中国茶当作回归传统的一种方式,对他们来说,这不只是一次购物,更是一次文化的“回味”。
而在潘家园古玩市场,也总有不少日本游客在摊位前蹲下,仔细翻动着用旧报纸包着的小物件。
他们并不关心玻璃柜里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高价“古董”,而是盯上了那些价格在几十元到一两百元之间的老物件。
摊主老刘见多了这样的买卖,他告诉记者:“他们眼睛很尖,知道什么是真东西,虽然不值大钱,但是真实年代的器物,他们都愿意收。”
比如,一个清代的小瓷碗,可能在摊主眼里就是压货的小玩意,卖几十元就行,但日本游客拿到手里,却能在大阪、东京的古董小店里卖到几倍甚至十倍的价钱。
“他们不是来赌宝的,是来淘宝的。”另一位摊主说,“几百块的小物件,他们带得走,也能在家里摆放,不会有太大负担。”
在日本,古玩收藏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文化活动,哪怕是普通家庭,也喜欢在书房、茶室里摆上一件小古物,与国内买家追求“升值潜力”不同,日本消费者更重视“年代感”和“文化氛围”。
因此,北京古玩市场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宝库”,哪怕只是一个小瓷瓶,也能带回去讲故事,成为日常生活里的一部分。
而除了购物之外,一些日本家庭在行程里还安排了“特殊任务”。
在北京日本人学校门口,偶尔能看到拖着行李的日本家长,他们不是来接孩子,而是打听情况,他们会向保安询问入学条件、学费、课程安排,甚至站在校门外观察孩子们的上学状态。
“想让孩子以后到北京读书。”一位来自名古屋的母亲说,她计划等孩子进入初中后,送来北京接受教育,“这里的环境和未来发展机会都不错,这次正好顺便看看。”
这类家长与其说是“游客”,不如说是“潜在移居者”,他们的态度谨慎,却带着某种长远的打算。
北京的日本人学校已有数十年历史,是日本政府支持的海外教育机构,主要面向驻京的日本企业人员子女。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普通日本家庭开始考虑让孩子来中国读书,他们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人看重语言环境,有人看重中国在科技、经济上的发展前景,还有人认为这是孩子走向“国际化”的一种捷径。
虽然这类“考察行程”仍属小众,但它的存在说明,日本游客的“北京之行”并非单纯的消费行为,也与教育、未来规划紧密相连。
更新时间:2025-08-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