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时打开导航避开拥堵,网购后查快递到了哪个站点,就连外卖小哥离小区还有多远……这些每天都在发生的场景里,卫星导航早已成了隐形帮手。
可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依赖的到底是哪套导航系统?
美国的GPS名气大到几乎成了“导航”的代名词,全球用户数早就突破60亿,相当于每4个人里就有3个在靠它指路。
而中国的北斗,这些年也悄悄完成了全球组网,天上的卫星比GPS还多。可它的用户数到底有多少?
GPS的覆盖范围早就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纽约街头的出租车靠它找路,非洲草原上的牧民靠它定位牧场,就连南极科考队和国际航班,也离不开它规划路线。
全球超过九成的导航设备,核心依赖的都是GPS信号。
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每天用的“GPS”,可能其实是北斗在工作,2024年国内卖出的智能手机里,98%都装了北斗芯片,一年下来光支持北斗的手机就卖了2.94亿台。
常用的地图软件里,车道级导航覆盖了全国99%以上的城乡道路,每天提供的位置服务超过1万亿次。
可打开手机状态栏,显示的还是“GPS”标识,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背后是北斗在发力,这种“用着北斗却不知道”的情况,恰好藏着两者用户数差距的关键。
目前北斗的全球用户规模在15亿到20亿之间,大部分集中在中国及周边,和GPS的60亿比起来,确实差了一大截。
GPS能有今天的规模,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1973年,美国就借着冷战的背景启动了这个项目,最初只是为了军事用途。
但真正让它占领全球市场的,是后来一个“看似亏本”的决定:向全世界免费开放民用信号。
这个决定一下就抓住了全球厂商的心,苹果、安卓的手机系统默认支持GPS,特斯拉、奔驰的车载导航以它为基础,就连高通、博通这些芯片巨头,也专门围绕GPS开发解决方案。
久而久之,GPS就织了一张大网,全球90%的导航设备都被裹在里面,市场规模达到1270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60亿用户的使用习惯被彻底培养起来了。就像用惯了老手机的人难适应新系统一样,想让这么多人换成其他导航系统,难度极大。
而北斗的起步,比GPS晚了整整21年。1994年北斗项目才正式立项,最初只能覆盖国内,直到2020年7月才完成全球组网,真正能给全世界提供服务。
这二十年的时间差,让北斗错过了早期市场培育的黄金期。
等北斗准备走向全球时,GPS已经建起了牢不可破的“生态护城河”,从芯片到终端再到软件,全链条都被它深度绑定,想挤进去并不容易。
虽然起步晚,但北斗在技术上拿出了自己的“绝招”。
在亚太地区,北斗的定位精度比GPS高出15%到20%,中国及周边的核心区域,精度能稳定在1.8米以内,部分地方甚至能达到厘米级。
这种精度优势在实际应用中特别实用,河南的麦田里,装了北斗的小麦播种机,每千米的偏差不超过2厘米,能精准控制播种深度和间距;武汉的自动驾驶公交,靠北斗定位实时优化路线,后台还能全程监管车辆的位置和状态。
北斗还有个GPS没有的功能:短报文通信。
在没有手机信号的沙漠、海洋,或者像地震这样的灾害现场,北斗终端能直接发送140字的消息,还能收到回执。
2008年汶川地震时,就是这个功能让救援部队在信号中断的情况下,传出了灾区的关键信息。
除了技术,北斗在国内也建起了稳固的“根据地”,2024年,以北斗为核心的卫星导航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758亿元,其中芯片、器件这些核心领域的产值就有1699亿元。
截至2024年底,国内近七千座北斗定位基准站,构成了一张高精度服务网络。
在各行各业,北斗的身影越来越多,道路营运、邮政快递领域,累计推广了约1350万台北斗终端;电力行业也装了超50万台,用来监测电网运行。
消费端的渗透更“润物细无声”,华为即将推出的智能手表,能支持北斗卫星语音消息,在没网络的地方也能发求救语音。
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了北斗的第二大市场,预计2028年支持北斗的可穿戴设备,年出货量能达到4795万台。
面对北斗的崛起,GPS也开始行动起来,美国太空军启动了“弹性GPS”计划,专门部署低成本小卫星来补充现有星座,单颗卫星的成本降到了5000万到8000万美元。
首批8颗卫星已经在规划部署,后续还打算扩到24颗,目的就是增强抗干扰能力,应对北斗的技术优势。
同时,美国还向XonaSpace的公司注资460万美元,让他们研发低轨备份服务,计划2025年发射首颗卫星,2027年初步组网。
可GPS的升级之路并不顺利,原本要测试新技术的NTS-3导航试验卫星,因为火箭认证问题推迟了发射,暴露了技术推进中的短板;而它规划的低轨80颗卫星组网,目前还停留在设计阶段。
另一边,北斗“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现在北斗的服务已经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2025年上半年新增的北斗设备就超过200万台套。
在国际合作上,北斗也有不少新突破,和阿拉伯国家联盟达成合作后,双方正在一起研究应用解决方案;老挝的中老铁路上,北斗已经被用来做运输调度和农业灾害预警,成了跨境物流的“导航官”。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北斗的存在感越来越强,马来西亚的智慧城市建设、阿联酋迪拜机场的运营调度、巴基斯坦的农业现代化项目,都能看到北斗终端的身影。
这些落地的项目,正在慢慢撬动GPS长期占据的全球市场。
现在的全球导航市场,已经不是GPS一家独大的时代了,北斗、欧洲的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和GPS一起形成了“四极并立”的格局。
最新的手机芯片,都能同时接收多个系统的信号,自动选择最优的那一个,就像手机会在4G、5G之间切换一样自然。
从增长速度来看,北斗的优势很明显,它的用户年增长率超过25%,而GPS因为已经接近市场饱和,增长明显放缓。随着可穿戴设备、自动驾驶这些新场景的爆发,北斗的增量空间还会更大。
技术迭代上,北斗计划发射新一代卫星,未来要实现毫米级的定位精度,还要做到厘米级的全球覆盖;GPS则在全力推进多轨道体系,想靠更多卫星增强竞争力,可进度屡屡滞后。
不过要缩小用户数的差距,北斗还需要时间。GPS的生态护城河太深,从设备厂商到普通用户,改变习惯都需要成本。
但北斗的策略很明确:先靠技术优势站稳脚跟,再用开放合作扩大“朋友圈”。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一直强调,北斗不是要“打败GPS”,而是要给全球用户多一个选择。
这种理念已经得到不少国家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国际项目开始采用“多系统融合”的模式,毕竟对用户来说,不管是GPS还是北斗,能提供更准、更稳的服务才是最重要的。
60亿与15-20亿的用户差距,说到底是几十年先发优势和后发努力的阶段性结果。GPS靠免费策略和生态构建占据了先机,但北斗用技术创新和国内市场的扎实基础,走出了自己的路。
这场导航领域的竞争,从来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随着北斗生态的不断成熟,以及多系统融合的普及,用户数的差距会慢慢缩小。
而最终受益的,会是每一个靠导航找路、靠定位收件、凭精度作业的普通人。因为更丰富的选择,总能带来更好的服务。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