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得
编辑|晓得
镜头前,他们是在灵芝大棚里挥汗如雨的朴实农民;镜头后,他们是为骗局编织谎言的“演员”。
靠着“记录东北农村真实生活”口号走红的网红团队东北兄弟,如今终于被揭穿了真面目……
他们的灵芝大棚、干活场景、甚至为家人谋福利的口号,全是精心设计的骗局!如今的他们,不仅让自己身败名裂,更让当地人的信誉跟着受损。
从顶流网红到官方点名,东北兄弟究竟干了什么?
网络世界里,人设的崩塌往往只在一瞬间。
前有“东北雨姐”的争议未平,后脚又跟上一个风格极为相似的“东北兄弟”,将“塌房”这把火,在白山黑水间烧得更旺了。
这个账号,曾经是无数粉丝心中的一股清流。
严格来说,“东北兄弟”的故事,也算是一个励志的创业样本,扎根乡土,自产自销,带着老乡们一起致富。
他们也确实是这么演的。
镜头里,是东北农村最真实的生活,是热气腾腾的特色美食,是那种扑面而来的、不加修饰的“接地气”。三位主角,用质朴的形象,为自己赢得了百万粉丝的信任。
他们时常出现在一排排整齐的灵芝大棚里,挥汗如雨地劳作。镜头下的灵芝,个个品相饱满,颜色喜人,仿佛凝聚了黑土地的所有精华。
他们曾豪迈地宣称,在吉林桦甸这片土地上,自己坐拥整整200个灵芝大棚。这个数字,像一颗定心丸,让无数消费者深信不疑。
他们的叙事也充满了细节。
“家人也一直喝”,这句朴实无华的宣传语,瞬间拉近了与粉丝的距离,暗示着产品的安全与信赖。
可谁能想到,这份看似纯粹的信任,转眼就成了被收割的韭菜。当真相的盖子被揭开,人们才发现,那浓浓的乡土气息背后,包裹的竟是一个精心算计的商业骗局。
这场农家戏的布景,却是租来的。当地的种植户后来证实,这几位网红只是临时租借了他们的大棚用于拍摄,并许诺会帮助销售本地产品,但这个承诺从未兑现。
更有眼尖的网友在视频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印着“鲁X菌业”字样的外地菌包袋。
短短三天,五十万粉丝用“取关”投出了自己的不信任票,从“老乡”到“骗子”的身份反转,快得让人咋舌。
谎言的雪球越滚越大。面对质疑,他们才终于松口,承认所谓的“200个大棚”其实是“合作商”的,自己真正种植的,不过区区6个。
一场宏大的乡土创业史,瞬间缩水成了一出小成本的场景剧。那么,东北兄弟的“谎言”,究竟是如何被拆穿的呢?
他们很聪明,因此在将“真诚豪迈”的人设彻底搭建完毕之后,才不紧不慢的开始了收割。
直播间里,他们卖力地吆喝着自家的灵芝孢子粉,宣称是地地道道的桦甸本地货。
“帮帮我们东北老乡”,这样的话术极具煽动性,精准地触动了消费者心中那份朴素的地域认同感。于是,粉丝们的热情被点燃,下单的速度堪比抢春运的火车票。
然而,这份滚烫的情怀,最终却被浇了一盆冰水。
消费者收到的产品,外包装上的产地信息明晃晃地印着外地地址,根本不是他们心心念念的桦甸。所谓的本地孢子粉,实际上是他们从外地低价采购来的菌包粉。
有知情人透露,卖真正的本地粉,一单的利润大约在30到50元之间。而换成外地进货的菌包粉,成本可能低至八十元,转手在直播间标价三百九十元,一单利润就能轻松破百。
可当粉丝们拿着外地货的证据去直播间对质时,等来的不是解释,而是被管理员毫不留情地踢出、拉黑。
有消费者反馈,吃了他们的产品后身体出现肚子胀等不适反应,得到的同样是无视。那一刻,大家才明白,“老乡”只是一个亲切的称呼,而信任,早已被磨成了锋利的镰刀。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东北兄弟”的谎言被戳穿之后,害的不只是他们自己,还有当地那些无辜的种植户。
一些消费者发现产品有问题后,顺着“桦甸”这条线索,误打误撞地找到了当地真正的灵芝种植户,把怨气和投诉都发泄在了他们身上,让他们百口莫辩。
种植户们:又我?钱一分没进我口袋?到头来被波及的却是我?清汤大老爷们这究竟怎么回事啊?
更致命的打击,是对整个桦甸灵芝产业的信誉摧毁。
事件发酵后,桦甸本地的孢子粉声誉一落千丈,陷入了严重的滞销困境。
据称,当地积压的孢子粉高达三十多吨,市场价格也应声暴跌,从曾经的1300元一斤,直降到800元。
许多农户当初是贷款建的大棚,如今产品卖不出去,面临着血本无归、贷款断供的巨大风险。有网友痛心疾首地评论:“这简直是在毁掉当地的种植户!”
不仅如此,不少网友将“东北雨姐”和“东北兄弟”这两个大聪明结合了起来,找出了一个共同点,相信屏幕前的你也找到了这个共同点。
没错,就是东北。于是,网络上针对整个东北主播群体的质疑声四起。
以后东北的主播就别信了”,这样的评论,让无数诚信经营的创作者一同被拖下水,承受着本不该由他们承担的信任危机。
但造成这个结果的东北兄弟毫不在乎,尽管从8月份开始,网络上就陆续有举报帖出现。但面对铁证如山的质疑,“东北兄弟”一方却选择了嘴硬到底。
他们解释称,包装上的外地地址,是因为自己没有加工手续,所以找了外地厂家“代工”。
在8月26日晚的直播回应中,他们依旧坚称自己卖的“是好粉”,并将所有举报者打成是产品滞销的同行在恶意攻击。
为了证明自己收购了本地产品,他们甚至拿出了收条。可笑的是,收条的签订日期,竟然比一些消费者的快递发货时间还要晚,这种事后补救的伎俩,无异于自证其假。
他们的产量也根本支撑不起销量。区区6个大棚,预估年产量撑死也就1000斤左右,但他们一场直播的销量就能轻松达到2000斤。巨大的数据鸿沟,让所有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随着官方的介入,市里成立了联合调查组,涉事仓库被贴上了封条,他们的店铺也挂出了“系统维护”的公告,橱窗商品被清空。
然而,这场闹剧并未就此收场。有人发现,他们竟然换了个小号,连文案都懒得改,继续销售着同款产品。
当一个创作者将粉丝的信任,也就是自己最珍贵的“羽毛”,锻造成一把收割利益的“镰刀”时,从高空坠落便成了他唯一的归宿。
“东北兄弟”事件,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流量经济的洪流中,精心构建的“乡土人设”可以瞬间吸聚巨大的信任,也能在败露后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这伤害不仅针对消费者,更深刻地刺痛了那些真正扎根土地、辛勤耕耘的普通人。
所以说,我们必须擦亮眼睛,警惕那些过度包装的人设与情怀,别再让真正的种地人,为网红的谎言买单。因为当乡土的信誉被一次次透支,最终凋零的,将是整个土地的希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