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动物园发生了一件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事儿。
茅先生夫妇在上海动物园因为用奶瓶喂10个月大的宝宝被工作人员赶出了展馆!
这事儿一出,网友们都炸了,纷纷表示不解和愤怒。
“游客在展馆喝水没人管,10个月婴儿喝奶瓶却被驱赶?”
“展馆里禁止饮食连婴儿的奶瓶都禁?”
茅先生认为上海动物园的做法不近人情,展馆工作人员则认为:不在展馆饮食是文明观展的通常要求。
先回顾下事件经过,6月14号,茅先生夫妇带着10个月大的宝宝逛上海动物园,大中午的,孩子饿了哭闹不止。
可这动物园唯一的母婴室在大门外,步行过去得15分钟,这大热天的,带着哭闹的孩子来回折腾,谁受得了啊?
无奈之下,他们就想在有空调的科学教育馆里找个角落,用奶瓶给孩子喂个奶,没想到却被工作人员制止,甚至被“赶出”展馆!
茅先生说,当时馆里有人喝水也没被管,咋自己孩子喝个奶就不行了?
找工作人员要相关规定和《游客手册》,也没个明确说法;
双方就这么起了争执,工作人员还放话要曝光茅先生一家“不文明行为”,你说气人不气人!
带这么大孩子出门已经够辛苦了,想在有空调的地方给孩子喂点奶,竟然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真的是让人无语了。
事后,动物园游客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表态,说工作人员是依规办事,不会道歉;
还坚称大门外有母婴室,游客就该去那儿喂孩子。
这回应,真的是让人难以接受!
咱就说说这事儿的争议点,从规则角度来讲,大多数展馆为了保护展品、维持秩序,确实有禁止饮食的规定,这点没错。
但10个月大婴儿喝奶,这能跟成年人正常饮食一样吗?
这是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啊,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执行规则的时候就不能灵活点,给特殊群体点人文关怀吗?
再看看公共服务设施这一块,按照《上海市母婴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城市公园这些常有母婴逗留的地方,得设置独立母婴室。
可上海动物园呢,就大门外那一个母婴室,位置偏,设施还简陋,园区地图上都不标位置;
网友们对此也是议论纷纷!
支持茅先生夫妇的,觉得动物园太没人性化,不考虑婴儿和家长的难处;
支持动物园的,认为工作人员是在履行职责,只是处理方式可以更灵活些。
在我看来,这事儿动物园肯定是有责任的。
首先,母婴室设置不合理,没有给带孩子的游客提供便利;
其次,工作人员处理问题太死板,缺乏沟通技巧和人文关怀。
就算真有规定,也可以和家长好好解释,帮忙找个合适的地方喂奶,而不是直接驱赶。
“一边是制度一边是人,但10个月大的娃饿了要喝奶是天经地义的事啊,为什么要拿着制度违反人性呢?”
“动物园说"不文明",但小月龄宝宝根本等不及跑到大门外母婴室好吗!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胃容量小,饿得快会哭闹,及时喂奶才能避免低血糖。而且展馆开着空调,明明是最适合临时喂奶的环境...”
“建议景区都学学迪士尼,在园区内多设几个母婴休息区。现在鼓励三胎,连基础哺乳设施都不完善,让带娃家庭怎么敢出门?”
“用奶瓶喂奶又不是直接哺乳,而且,游客们在动物园里大喊大叫、随意投喂动物的行为才应该被严格管理,而不是对一个无辜的小宝宝。确实,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有时候灵活处理问题才是王道啊!”
不过评论区居然还有人觉得这么小的婴儿为何要带出门这种言论!
大家不觉得在这个词条下面讨论“十个月的小孩到底能不能出门去动物园很荒谬吗?”
“明明就是动物园处理不当,甚至有歧视婴儿的嫌疑,为什么一意要去找家长的错处?
十个月婴儿喝奶没味道也不吵,到底怎么“不文明”了?”
这就好比小孩在高铁上被驱赶,他们质问:这么小的孩子带出来干啥?
小孩在飞机上被为难,他们质问:这么小的孩子坐飞机难受有什么必要?
总之,这件事不仅反映了当前社会对婴幼儿家庭不够友好的一面,也暴露了某些公共服务机构在管理和服务上的不足。
之前发生的吉祥航空事件成为了讨论的焦点,引发了社会对“厌童现象”的广泛反思!
这个事件中,一位年幼的婴儿在飞机上因哭泣被两个陌生成年人强行带到厕所“教育”;
事后还把视频发上了某平台去炫耀他们的“教育成果”。
这一幕让许多人愤怒不已,纷纷为这位无助的小宝宝发声。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更深刻的问题:
我们到底对孩子的态度是什么?
在韩国已有超过500个场所设立了“无儿童区”,明确禁止携带儿童。
这样的措施似乎反映了一个逐渐兴起的社会风潮,即“对儿童零容忍”。
国内的年轻人也开始显露出对小孩的厌恶情绪,这种情绪在公共场合中尤为明显。
然而,当我们看到吉祥航空事件中的那个年幼无助的婴儿时,社会的反应却很不一样。
热心的网友们纷纷站出来谴责两位成年人的粗暴行为,仿佛在这一刻,大家的“厌童”情绪被某种良知所唤醒。
那么,厌童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真的那么讨厌小孩吗?其实,答案并不复杂。
我们并不真正厌恶孩子本身,我们反感的是那些在公共场所故意触碰他人物品、制造噪音、不顾他人感受的“熊孩子”。
更让人不满的,是那些无视或纵容这些不礼貌行为的家长,他们的态度使得这些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纠正。
相较于这些有意的“熊孩子”,小月龄的婴儿则完全不同。
这些年幼的宝宝尚未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他们的哭泣是一种无法控制的自然反应,是他们表达饥饿、疲倦、不适或焦虑的唯一方式。
这种哭泣,并非故意的打扰,而是一种生理和情感上的需求。
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尤其是那些脆弱的生命如婴儿。
他们的哭声虽然可能给他人带来不便,但这是他们沟通的方式,是他们用来向世界求助的声音。
这种声音不应被忽视,更不应被厌恶。
社会的进步在于对弱者的包容和理解。
更何况这次在博物馆喝奶被赶出来的十个月宝宝,只是饿了,想要喝奶,并没有哭闹,妨碍他人!
宝宝饿了,就应该尽快找个地方喂奶,而不是被规则束缚,应该以人为本!
这次动物园的回应,确实不尽人意,规章制度不完善,缺乏人情味;
俗话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为什么就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呢?
一个成熟的社会,不仅仅是对成年人的舒适度做出妥协,更应该在面对儿童的基本需求时表现出宽容。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改进,让每一个家庭都能享受到更加温馨和便利的公共服务!
更新时间:2025-07-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