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弱的人,冬天要小心「静电」

一脱衣服就噼里啪啦,皮肤还发麻;开门时刚碰到把手,一阵刺痛;头发经常黏着衣服,甩都甩不掉……干燥的冬季,静电让人特别烦恼。



静电不仅影响生活体验,长期积累还可能对健康造成潜在影响。《生命时报》结合专家观点提醒,教你科学远离静电。


静电扎手,也可能“扎心”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王海英介绍,多数情况下,静电产生和持续的时间极短、电流量小,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危险。


但若静电产生的电压较高、持续时间长,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瘙痒、红斑,甚至引发皮肤过敏,增加感染风险。



研究表明,长期接触静电会影响人体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静电频繁干扰会导致疲劳、烦躁、失眠、头痛、免疫功能紊乱等,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对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静电积累产生的磁场也可能诱发或加剧心脏不适


中华科普学会副主任委员董晓秋表示,对于心脏功能比较弱的人,长期接触静电产生的磁场作用轻可导致胸闷、头晕、气促、焦躁不安,严重者甚至可能引起心律失常、早搏等。


为什么静电总在冬天找上门?


静电一直存在,但往往在冬季才被明显感受到。静电积累通常由干燥环境引起,当环境湿度低于30%时,空气中的水汽就无法传导电荷。


冬季气温和湿度双低,利于静电积累,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


当静电电压达到2000伏时,人的皮肤就会感觉到不适;超过3000伏时就有火花出现,手指会有针刺似的痛感;超过7000伏时,人就有被电击感。


同时,皮肤干燥也会加速静电积累。



健康皮肤的角质层含水量约10%~20%,冬季角质层含水量会降至5%以下,传导电荷的能力大大减弱,让人变成“带电体”。


此外,冬季常穿的化纤等材质的衣物由于导电性较差,也容易产生和积累静电。


做到6点,科学摆脱静电


王海英提醒,想要摆脱冬季静电,可从改善居室环境和调整生活习惯入手。


增加环境湿度

室内最好使用加湿器,将环境湿度维持在50%左右,加速静电消散。


也可多摆放绿植、在室内放置清水、勤拖地,增加空气湿度。



提前“放电”

接触金属物品前,可先将手放在墙壁上,提前释放身体多余电荷,再接触门把手、水龙头等。


注意保湿

勤洗手、多涂身体乳,保持皮肤湿润;梳头时容易产生静电导致头发打结,可在梳子上涂抹一点护手霜,或用湿毛巾擦拭梳子。


尽量用天然材质

选择纯棉、麻、丝等天然纤维材质,透气性好、导电性强;床上用品、窗帘等家居用品也建议选择天然材质,能从源头减少静电产生。


穿脱衣服别太快

穿脱衣物时,动作尽量放缓。


有条件者可在衣物上使用抗静电喷雾,或在洗衣服时加入衣物柔顺剂,能在衣物纤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摩擦产生的静电。


衣物也要“去电”

若衣物上已经积累了静电,可将衣物挂在通风处,并喷洒少量清水。


也可以将衣物与纯棉毛巾一起放入烘干机中烘干,或在晾晒时与纯棉衣物搭在一起,利用纯棉材质的导电性中和静电。▲


本期编辑:徐梦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7

标签:养生   心血管   静电   冬天   衣物   电荷   湿度   冬季   导电性   材质   纯棉   皮肤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