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牵手茅台的这座“宝藏之城”深吸“素颜”山香

被公认为贵州汉文化传播人、西南地区汉文化教育开拓者的汉代大儒尹珍,一定想不到,在他 28 岁从中原学成而归、开黔中文脉的 1918 个春秋之后,因其表字“道真”而得名的山地小城,因为开凿农灌引水涵洞意外发现深藏在 4.8亿年奥陶纪地层的神秘洞穴,成为全球洞穴科考界的“刷新认知”之地,也一定不会想到,这座小城因和一瓶烈酒结缘,积 10 年之功,悄然怒放令人惊讶的山地经济之花。这是北纬 29 度,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牵手之处,芙蓉江水系如羽片轻落,两岸山壑如弦,编织出从海拔 1939.9 米到 317.9 米起伏如歌的磅礴景观,莽莽群山间的小城道真,用“山水”和“人文”这样的关键词,已经远远不能囊括她的全部实力。

库迪咖啡和道真蜜的复合香

酷暑的重庆,“灼烤”感无处可避,但只要向南 100 公里,一头扎进崇山峻岭,待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下游左岸最大的一级支流芙蓉江有如神迹般铺陈眼前,浪花卷涌着漂流客的欢喜惊叫,清凉即时扑面而来。

更清凉的是刚被发现的 4.8 亿年奥陶纪地层神秘洞穴,是贵州地下的另一个贵州,精美的石花、石葡萄、石珊瑚等千姿百态的结晶,以全球已发现最大面积“雾化沉积”奇观的独特方式,书写地球日记,无边无际的钟乳石忽而让人如坠云中,忽而让人如在深海,散落在洞底的穴珠,纯净度与质感更被视作地质界的“和田玉”。

道真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风光(道真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里是道真,是中国傩城,是非遗“三幺台”的舌尖跃动之地。东汉大儒尹珍曾经路过之地,洛龙古镇外用石板在山中搭出的古道寂静无声,和隔山相望的高速公路,形成极动和极静的强烈对照。

库迪咖啡创始人陆振耀喜欢道真。山地弥散的花草香气,酝酿出黄澄澄的蜂蜜。7 月中旬以来,这些蜂蜜流向库迪咖啡全国 1.5 万家门店及 4 万家便利店渠道网络,备受钟爱。库迪蜂蜜加工项目 3 月 12 日正式落户道真,投入 5000 万元资金,以道真蜂蜜为原料生产甜味剂及系列蜂蜜制品,预计可带动 5000 余人就业,并实现高达 2.6 亿元的不菲收入。项目落地仅仅 4 个月,即已实现产出,一方面得益于库迪的高效运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道真优异的养蜂业底蕴。

道真的蜂蜜足够不凡,26990 公顷的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茂盛着奇花异草,肆意汲取大娄山脉和武陵山脉的灵秀之气。

在道真,养蜂是门古老手艺。自然环境过于优越,以至于农户在房前屋后放个蜂桶,“收多收少,全看天意”。

如今,道真自治县文家坝村,养蜂有了“科技范儿”。

养蜂基地藏在一片 10 亩大的桂花林里,桂花树下放置着 100 多只科技蜂箱。系统学习了养蜂知识的村民盛方勤,为可爱的蜜蜂们提供无微不至的“管家”服务。

养的是中华蜂,“对零星蜜源有较强采集能力,适合在蜜源植物种类丰富且流蜜期长的地区定点饲养。”盛方勤已是极专业的现代养蜂者。

小小蜜蜂身居“智能豪宅”,每只科技蜂箱配备独立的光伏电板、摄像头、传感器,“后台可以实时监测蜂箱的温度、湿度、蜜蜂的出入情况和蜂蜜产量。”

蜂农收割蜂蜜 (杨武魁 / 摄)

科技蜂箱的单箱产蜜可达 60 斤。盛方勤知道这个数字的意义,“传统木桶蜂箱一年只能产 10斤。”

时间倒回 2021 年,茅台集团派驻道真帮扶的何枰燏来到文家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走访农户时,那些随意悬挂在房前屋后的木桶蜂箱吸引了他的关注。

农户娴熟的割蜜手艺和香气分外浓郁的蜂蜜让何枰燏惊讶,同时,用烧红的铁签烙穿蜂箱孔的传统方式也让他无比担忧,“根本挡不住马蜂。”

2015年开始帮扶道真的茅台,早已是道真的“家里人”。从 2015 年到 2025 年的 10 年时间,茅台和道真挥汗躬身,从食用菌到红高粱,一再创造山地经济发展全新范式,持之以恒的“中国茅台·国之栋梁”“茅台王子·明亮少年”等公益助学项目,更让 1800 余名学子重续大儒尹珍的求知之路……

蜂蜜,能不能成为又一座“美好生活能量池”?

2022 年,茅台集团出资 48.2 万元。帮助村集体层面打造养蜂基地,为产业化发展探路;为村民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为建档立卡农户免费提供科技蜂箱。

“价格和客群并不稳定,蜂蜜售价常在每斤 150 元至 300 元之间波动。”何枰燏看到,能否引进后端产业链,将决定这盘“蜂蜜大棋”的成败。

根据何枰燏的调研,道真有 61.35% 的森林覆盖率和广布的蜜粉源植物,除了文家坝村之外,阳溪、桃源等村养蜂产业规模初成,全县有 3133户蜂农,年产蜂蜜超 30 万斤,因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有蜂农不得不将原蜜运至安顺加工,再运回道真销售,徒增成本。

茅台这位“家人”视野足够开阔,迅速引进了贵州夜郎蜂业科技有限公司。“蜂维多”品牌注册成功,贵州蜂维多科技有限公司良好运转,主营“蜂维多蜂蜜”“蜂王浆冻干片”“蜂王胎冻干片”“蜜蜂刺梨干”“蜂蜜九蜜舒”等产品,让蜂蜜从单一的农产品升级为高附加值商品,“蜂维多”礼盒成为当地特色伴手礼,犹如山水礼赠。

2024 年,为帮助文家坝村拓展蜂蜜销售,茅台集团又以文家坝村村集体经济名义,向贵州汁力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入股金 197 万元,共同开发“蜂蜜刺梨”饮品。2024 年 9 月,该公司出品的“蜂蜜刺梨饮”量产上市。

2023 年,文家坝村集体养蜂收入达 26 万元;2024 年,盛方勤通过基地管理和个人养蜂,年收入突破 10 万元。

贵州茅台道真经销商黄树珍带来新的惊喜。

借助茅台之力,为家乡打开山门,对黄树珍而言,是十余年的往复奔走,在无数的尝试中,努力捕捉幸运的轨迹。

曾成功引进四川桑蚕养殖企业,却因当地气候不适而退出;听闻道真山地适合发展高效农业,便驱车载着省外农企负责人实地考察;看到难耐暑热的重庆人青睐道真农家小院,又极力邀请鲁能集团和重庆两江假日酒店公司前来考察避暑旅游项目;面对道真10 万余亩茶园,她专程赴四川雅安茶厂取经;了解到道真铝土矿储量和品位俱佳,又积极联络温州商会前来考察……

2 月 19 日,黄树珍拜访库迪咖啡总部,“自然生态优越,蜜源植物丰富,蜂蜜品质出众。”黄树珍诚恳诠释山地小城少为人知的“潜藏宝藏”,当金黄的蜂蜜滑入口中,那股独特的百花芬芳在唇齿间绽放时,合作在热烈的掌声中达成。

这是“金风玉露”的道真版本。

菌香粟香山地黄花千万香

香菇,中国人餐桌上常见之物,却有“山珍之王”的美誉,栽培史超过 800 年。南宋浙江庆元县龙岩村民吴三公发明砍花栽培法,为中国香菇传奇开篇。包括香菇在内的鲜美山菌,为明末文学家李渔心头至爱,“无根无蒂,忽然而生,盖山川草木之气,结而成形者也”,品尝山菌,犹如“吸山川草木之气”。

道真食用菌大棚里的食用菌(陈晗/摄)

茅台为钟情道真山川草木的人们,早早准备好了让人食指大动的新鲜“山气”。

道真自治县旧城镇河西村的食用菌园区,阳光还没照亮菌菇大棚,杜晓霞从凌晨开始的采摘工作已经收尾。

茅台集团结对帮扶道真自治县 10 年来,累计捐资 1.32 亿元助力道真食用菌产业发展,援建食用菌大棚 812 个、食用菌现代化产业园 1 个、香菇菌棒成熟培养房 1 个。

2024 年,茅台帮扶食用菌产业项目实现年产值 1.2 亿余元,带动群众就业超 1000 余户,户均增收 5 万余元。

“这是今年最后一批菇,修整两个月后就要准备下一季的菌棒了。”杜晓霞熟练分拣菌菇,欢喜溢于言表。

菇农在大棚采摘食用菌(罗星汉 / 摄)

2020 年 9 月,在外打工多年的杜晓霞听说村里准备种香菇,茅台集团援建大棚,思量一夜,揣着务工攒下的积蓄,毅然回乡,承包了三个标准大棚,成为河西村首批“吃螃蟹”的菇农。

从没接触过食用菌种植的杜晓霞,头三个月几乎住在了大棚里。“菌棒要保持 17 摄氏度—22 摄氏度,出菇时要控制在 18 摄氏度—23 摄氏度,湿度、通风都有讲究。”

从菌棒接种到病虫害防治,技术员手把手教了大半年。

第一年在仿佛无休止的难关中画下句号,三个棚赚了 6 万多,“还能照顾老人和娃娃。”

夏日炎炎,来道真避暑的游客,在享用鲜美山菌之前,如果去河西村食用菌园区看看,会欢喜于“素颜”的山菌香味——109 个大棚连成了一片又一片,这是年产值 500 多万元的巨大财富。

河西村是长图一角。

2024 年,茅台在长坝村援建食用菌大棚总产值约 250 万元,棚均产值 5.32 万元,带动菇农户均增收近 6 万元。

平模社区,更建有食用菌大棚 173 个(其中茅台援建 50 个),占地面积 200 亩,投入菌棒175 万菌棒,产值 1100 余万元。

1 月,茅台学院牵头,与茅台循环产投公司和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开发酒糟菌棒,开创“暗藏茅台酒香”的山菌栽培“魔法”。

“我们利用茅台酒糟与红缨子高粱秸秆为原料,成功栽培了榆黄菇、茶树菇、香菇、黑皮鸡枞和马桑菌等多种食用菌。通过多轮次实验,已经找到酒糟和高粱秸秆种植菌菇的最佳配方。”茅台学院“酒糟菌棒”科研项目负责人张海燕手捧菌棒,如同魔法师手持魔法棒。

同辉公司董事长高树满算过一笔账,“常规菌棒每棒成本约 3.2 元。而‘酒糟菌棒’每棒成本约 2.9 元。若道真每年生产 2 亿个酒糟菌棒,食用菌生产厂家可节约成本约 6000 万元。”

正在出菇的香菇菌棒 (陈晗 / 摄)

降低成本之外,还能提高菌菇品质。“茅台酒糟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纤维素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可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丰富的碳源和氮源,有助于提高食用菌的生物转化率,进而提高菌菇产量和品质。”张海燕说。

茅台集团的“酒糟菌棒”另一大突破在于“循环链”的闭环:酒糟菌棒出菇后的废料可以制成生物有机肥,回归土壤。

漫山遍野的高粱,是另一种山野之香。

池村村,笪小松望着家里承包的 100 亩高粱地,有强烈的充实感。他去年的“账本”,是 10吨高粱喜获丰收,颗粒饱满、色泽上乘,最终卖到了 3.8 元一斤的好价钱,收入比预期还高。

而在莲池村,宋春楼把高粱种植面积从去年的 3 亩一口气扩大到 25 亩。

河西村,高粱种植面积更从 2021 年的 200亩扩大到 2024 年的 1600 亩,带动 680 户群众创收 150 万余元。

2019 年前,道真还没有规模化种植高粱。短短 6 年后,全县 1.2 万户农家的 5 万亩土地里,沉甸甸的高粱穗已经成为秋天里最耀眼的山野图卷。

7 月 3 日,茅台循环产投公司通过道真自治县红十字会,向茅台集团驻道真帮扶工作队定向捐赠 120 吨“深沃”有机肥。这批物资专项用于支持道真自治县旧城镇河西村、隆兴镇莲池村等8 个茅台集团先期结对帮扶村的酒用高粱种植。糯高粱的褐红,和黄花菜的金色,如同交相辉映的两道光,将道真的山地,染出动人的精神气。

6 月初,道真香菇采摘结束,黄花菜现蕾,赵漫漫接替王相程,成为茅台集团派驻平模社区的驻村第一书记。

新鲜黄花菜(罗慧 / 摄)

交接工作时,王相程带着赵漫漫几乎跑遍了县域内所有的蔬菜深加工公司,“食用菌产业已相对成熟,但 200 亩黄花菜亟须突破深加工短板,拓宽市场销路。”

黄花菜,又叫作金针菜,植株细长,花朵金黄,在苏轼笔下,是“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的唯美诗句。

2022 年,平模社区时任茅台驻村书记王相程,争取到茅台集团帮扶资金 49 万元,在当地建起了 200 亩黄花菜基地,将黄花菜作为继食用菌之外的另一大经济作物进行培育。

小暑前后,黄花菜进入采收季。赵漫漫望着漫山盛放的黄花,心情复杂——喜的是,去年因病虫害减产的困境已扭转,今年长势喜人;忧的是,如何在任期内为平模社区的黄花菜蹚出一条产业化道路。

鲜黄花菜地头收购价仅 3 元 / 斤,烘干加工后身价跃升至 20 元 / 斤,而深加工成黄花菜下饭酱等产品,附加值更可成倍增长。

赵漫漫养花和苏东坡写诗一样,自有章法。

眼下,张巅子食品公司等企业正积极推进黄花菜下饭酱的研发试产和渠道铺设。赵漫漫决定先观察市场反响,待产品获得消费者认可后,再逐步引导农户扩大种植规模。

她站在黄花菜基地前,看乡亲们逐个采收花蕾。这样的场景,她在茅台生态农业公司所在的丹寨数次见过。“蓝莓娇贵,不像葡萄,成串成熟,整串采收,只能逐颗成熟、逐颗采摘。”她决心用自己的专业,为乡亲的汗水换取更多回报。

履新一个多月,赵漫漫的笔记本已记满社区详况:“37 个村组,脱贫户 383 户、监测户 50 户。”她计划逐一走访,“只有摸清每户的家底和变故,才能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4 月底,赵漫漫得知前往道真驻点帮扶的申请通过,专门去考了三轮车驾照。

山城道真的平模社区,对于平原城市的人们,大概是“抽象画派”一般的存在,不少村民住在海拔 1500 多米的平模山顶。沿着山路,从家中将数十斤蔬菜瓜果运送到山脚集市,再将油盐种子带回家中,三轮车是绝佳的“帮手”。

有了三轮车驾照的赵漫漫,盘算着建立“三轮车帮帮车队”,帮助年老的村民。

赵漫漫的家乡山东菏泽,是闻名全国的“农村电商第一市”。2023 年,当地电商产业已带动 57万余人就业,成为百姓致富的金钥匙。这让她不禁思考:如何借力电商东风,让平模社区的黄花菜、食用菌等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山菌、高粱、黄花菜,都是道真山野令人心醉的香气,茅台贴心的援手,村民炙热的劳作,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回荡心弦的香气?将“卖酒就是卖生活”几个字贴在案头的茅台匠人,当然知道,美好的酿酒原料,是绿意葱翠的青山,是魂牵梦萦的故里,一如公元 107 年的青年尹珍,站在距离家乡数千里之外的黄河岸边,一定是闻到了来自家乡的山野香气,毅然背起行囊,向南而行,去开启一片山地的文明时空。

来源《环球美酒》杂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湛泽梅 刘显玉 黄浩

视觉编辑 陈思蓓

编辑 张贤梅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周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8

标签:美食   茅台   宝藏   牵手   食用菌   黄花菜   蜂蜜   高粱   蜂箱   酒糟   贵州   河西   山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