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应忠彭
11月20日,记者从2025年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研究成果发布会上获悉,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其中,随着对“2号沉船”的深入研究,不仅揭示了宋代先进的造船工艺,更通过科技手段“品味”到了温州先民的餐桌——他们可能已吃着海鲜和温州本地的特色山药,以及种植水稻、粟、葡萄、桃、桑树等。
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一年主动性发掘任务,发掘面积1000多平方米,新发现五代至北宋早期岸线,补齐了朔门古港岸线年代序列的缺环。在朔门瓮城东侧发掘中,考古人员揭露了疑似北宋馆驿平面布局,确定了南宋至明清出城道路与居住区的边界;利用街区整治契机,在朔门街中部南侧85号民居,试掘揭露了五代至两宋、元末明清早晚两期城垣基址以及城外散水、道路遗迹,为该段城墙走向确立了坐标。

记者 应忠彭 摄
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古港2号沉船的研究。2号沉船于2022年发现于朔门古港遗址主城门以北7号码头外侧江底,距地表约10米,上部覆盖4米多厚泥砂层。因深埋地下,船身被数根工程桩贯穿,其保护方案也在持续发掘和论证中数度变更。在充分听取国内遗产保护、水下考古、古船研究、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专家意见后,2号沉船采取“截桩整体提取”方式,以实现对文物的最大化保护。
据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王昊介绍,将这艘长十多米、重达数吨的庞然大物从深坑中“请”出来,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挑战。“沉船被工程桩贯穿,如果现场拆解,很可能无法复原。”王昊在发布会上说。最终,考古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整体搬迁。他们像为一位沉睡的巨人打上坚固的石膏一样,耗时3个多月,今年7月2日,将整艘船加固、打包,最终小心翼翼地整体吊运出基坑,被运抵位于江心屿的沉船保护实验基地,由此开启新的研究。
在实验室内,经过细致的清理与研究,这艘古船的“身世”与技艺逐渐浮现。
王昊指出,研究确认这艘船沉没于北宋末南宋初,更令人惊叹的是,它极有可能是一艘“温州本土制造”的船只。船体采用了当时最顶尖的水密隔舱技术,将船体分成多个独立的舱室,即便一两个舱室进水,整艘船也不会沉没,大大提升了远航的安全性。
“我们甚至发现了可倒桅杆的痕迹,”王昊解释道,这就像现代汽车的可折叠后视镜,在通过桥梁或应对大风时,可以放下桅杆,灵活适应内河与近海复杂的航行环境。此外,研究人员还对船缝中填充的防水材料——“捻料” 进行了科技分析,发现其成分是桐油、石灰和麻纤维的混合物,甚至还添加了动物胶,相当于为船只打造了一层坚固的“防水腻子”,其工艺之复杂,展现了宋代温州造船业的高超水平。

记者 应忠彭 摄
如果说船体结构是古船的“骨架”,那么船舱内的沉积物就是它的“内脏”,蕴含着最生动的历史信息。本次研究最引人入胜的发现,正来自于此。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文少卿副教授的团队,运用分子考古学这一“刑侦”技术,对沉船沉积物进行了精细分析。结果,在其中一个船舱内,他们发现了明确的山药生物标志物。
“这个信号非常清晰,”文少卿在发布会上分享这一发现时表示,“我查阅资料后了解到,温州文成的糯米山药自古有名,且有千年栽培史。这强烈暗示,这艘船当时可能正装有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山药。”这一发现,让冰冷的沉船瞬间有了“烟火气”,这些山药到底是船员的日常食品还是,这是运往哪里销售?目前还不得而知。不管怎么样,这些研究,都生动反映了宋代温州活跃的民间贸易与物产。
更有趣的是,在船体木材上,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被海蛆蛀蚀的痕迹。“这艘船是在瓯江江边被发现的,一个咸淡水交汇处。这些海蛆的痕迹,就像一份无声的‘航海日志’,告诉我们这艘船生前一定频繁活动于近海环境,甚至可能常期捕捞或运输海产。”王昊说。这不禁让人联想,船上的船员与商人,是否也常常就着海风,品尝着从东海捕捞的鲜美海味?
据介绍,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国内20多个科研机构展开合作。课题包括朔门古港2号沉船科技分析与保护修复研究、朔门古港遗址的分子考古综合研究、朔门古港遗址朔门及周边区域建筑遗迹复原研究、南宋行朝遗迹与海丝路上的温州侯王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