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拉客,晚上拉货。"是当下中国公交司机的真实写照。曾经人挤人的城市血脉,现在却要靠送快递勉强维生。
八九十年代,公交车是城市的骄傲,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而今天,越来越多的站牌成了摆设,半天等不来一个乘客。
从万人空巷到门可罗雀,公交车究竟经历了什么?这场巨大的变化会不会导致公交车就此停摆?
作者-常
2024年一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城市公交企业总亏损额突破2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
广州前后砍掉24条线路,北京减少24条,保定因财政困难大面积停运,湖南耒阳的司机师傅连工资都拿不到。而这些公交车每跑一公里就要亏损2.5元。
成都公交年营收11亿仍亏1个亿。苏州公交的运营成本竟然是营收的12倍还多,即便拿了财政补贴,最后还是亏了4864万。
老张师傅开了20年公交,他说以前这份工作是"香饽饽"。那时候每天早高峰,车门都得靠乘客推才能关上。现在呢?半天跑下来,有些站点连一个人都没上过车。
更让人心酸的是,一些地方的司机师傅为了保住岗位,甚至要自己贴钱加油。
这份曾经让人羡慕的"铁饭碗",如今成了烫手山芋。
时光倒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是公交车的黄金时代。厂里的工人、学生,都得挤着大巴上下班。没有私家车,也没有网约车,公交车把工人、老人、学生都拉在一块。
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社会公平的象征,是城市的"公共客厅"。
可如今,这样的繁华景象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2022年的全国公交客运量,竟然不足2014年峰值的一半。从2015年开始,坐公交的人就以每年2.8%的速度在减少。疫情期间,这个数字更是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越来越多的站牌就像城市里的孤独守望者,风吹雨打几年都没人光顾。司机师傅只能开着空车跑完全程,那种无奈和心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公交走到今天这步,绝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这背后是时代的巨大变革,多样的出行方式把公交车“架空”。
出行方式被抢了,乘坐的人自然就少了。公安部2024年的数据显示,全国私家车保有量已达2.9亿辆。平均每4个人就有1辆车,这个比例还在快速上升。
开私家车出门,想走就走不用等班次,还能避开公交的拥堵路线。哪怕节假日高速堵车,很多人也宁愿自驾出行,不愿在闷热的公交里熬时间。
网约车更方便,手机点一下,几分钟车就到。服务好还能拼车省钱,年轻人出门几乎首选网约车。
还有满大街跑的电动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从家到地铁站、从公司到菜市场,骑电动车10分钟搞定。
这三类出行方式一夹击,公交的客流自然被分走大半。
再加上财政补贴缩水。以前公交亏损,有政府补贴兜底,可现在财政的钱要花在更"刚需"的地方。比如西安2024年的公交补贴,就比2023年减少了15%。补贴一减,运营压力立马就上来了。
有些经济薄弱的地方更直接,干脆取消了公交补贴。结果就是"全城公交停运",居民出行瞬间成了难题。
除此之外,公交车的运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公交运营不是只花油钱,还有一大笔开支要扛。
2024年国内公交单位里程成本达5.7元,可票款收入仅3.2元。每跑1公里就亏2.5元,这个缺口怎么填?燃料价格这些年涨涨跌跌,始终在高位徘徊。
一辆新能源公交车要几十万,加上日常维护、电池更换,又是一笔大开销。还有人工成本,司机、调度员、维修师傅的工资要发。
某中部城市公交公司测算,人工成本占了总运营成本的60%。收入没涨多少,成本却年年涨,公交公司自然入不敷出。
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公交企业没有坐以待毙。他们打破"只载客"的固有思维,搞起了"跨界创新"。有些操作还真让人眼前一亮。
南京公交走出了一条"公交+快递"的新路。白天公交正常载客,晚上收班后,闲置的车辆和线路就派上了用场。工作人员把快递装上车,沿着固定线路送到60个站点。再由快递员取件配送,形成了完整的配送网络。
以前从南京六合区寄快递到主城区,要第二天才能到。现在靠公交带货,2.5小时就能送达,速度快还能降低物流成本。
南昌公交则把目光放在了"定制化服务"上。他们打造"商圈+公交""文旅+公交""婚庆+公交"等多种模式。新人用公交接亲,寓意婚姻旅程的开始。
公交车容量大,齐聚一车的亲朋好友可以在宽敞的车里欢声笑语。仪式感和氛围感十足,这种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根据统计,南昌已有近500对新人选择用公交车接亲。
他们还通过定制"网红"景点路线,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点串联起来。吸引众多游客纷纷前来打卡,一举多得。
郑州公交则把目光放在了"闲置场地"上,和顺丰合作搞起了物流。郑州公交有不少老旧的修理车间,平时用得少。他们就改造成了快递分拣场地。
目前规划了38处合作场地,佛岗站已经改造完成投入使用。每天能分拣上万件快递,对公交公司来说,闲置场地活了起来。还能收租金,对顺丰来说,分拣场地离居民区近。
这种"资源复用"的思路,也被其他城市借鉴。还有城市在公交车上做起了移动广告的文章。车身、车内、站台,都成了广告的展示空间。
这些尝试证明,公交不是只能"靠补贴活"。只要找对方向,就能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回过头看,公交车的困境其实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它不该只服务于快节奏的通勤,更要接住那些依赖它的人。老人、学生、偏远地区居民,这些群体仍然需要公交的保障。
对于一个月收入只有两三千的保洁阿姨来说,2块钱的公交票和20块钱的打车费。这之间的差距,决定了她能否承担得起每天的通勤成本。
公交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社会公平的载体。它承载着这座城市对最普通人群的关怀。
未来的公交车,或许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随处可见、人人必坐"。但它一定会以更灵活、更精准的方式,继续陪伴在我们身边。
智能化将是第一个方向。未来公交可能不再是固定班次,而是"响应式公交"。像打车一样,谁需要谁点单,AI根据需求智能调度。既能提高运营效率,又能降低空载率。
绿色化转型是第二个方向。国家双碳目标下,电动公交、氢能公交会成为主力。节能减排是刚需,公交的政策价值仍然存在。
新能源公交虽然初期投入大,但长期运营成本更低。而且符合城市绿色发展的大方向。
多元化经营是第三个方向。公交不只是拉人,它还可以是物流、广告、文旅、社区服务平台。谁能把这些资源盘活,谁就能活下来。
站台可以是社区服务中心,车辆可以是移动广告牌。线路可以是文旅专线,一车多用,一站多能。
从国际经验看,欧洲主要城市公交运营成本覆盖率平均达到85%。中国目前只有56%,说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日本公交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盈亏平衡,值得我们学习。新加坡公交系统的成功模式,体现了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营的有效结合。
交通运输专家认为,公交不会消失,但必须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城市规划专家指出,公交承载的社会公平功能无法被其他交通方式完全替代。
只要社会还讲求公平,公交就不会被彻底放弃。关键在于找到公益与盈利的平衡点。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预计2025-2030年将是公交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专业机构预测,经过转型升级的公交系统将在2030年后重新焕发活力。不是回到昔日的辉煌,而是找到新时代的价值定位。
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到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平台。这才是公交车真正的"换个活法"。
公交车转型虽然痛苦,却是必然。正如城市的发展,总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公交车不会消失,只会以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方式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你上一次坐公交是什么时候?在你心中,未来的公交车应该是什么样子?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