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爱国”风波3年后,51岁吴京又传坏消息,多位明星被牵连

最近的娱乐圈可谓是风波不断,前脚才有人因为恋情劈腿闹得沸沸扬扬,后脚吴京又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本来他凭借《战狼》系列积累了不小的口碑和好感,却在三年前遭遇“假爱国”质疑,形象一度受损。

没想到这次旧言论又被翻出来,迅速引爆争议,让吴京成了网友调侃的“梗王”,再一次陷入质疑与嘲讽的漩涡。

51岁再传坏消息,甚至牵连多位一线明星。

从万人敬仰到全民吐槽,吴京究竟做了什么?

硬汉人设的崩塌

曾经,吴京这个名字几乎等同于中国电影票房的硬通货。

一部《战狼2》狂揽约56.8亿人民币,不仅让他封神,也让“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台词,成了无数人心中的热血图腾。

他所代表的“铁血硬汉”与“爱国主义”符号,是那个时代最响亮的票房密码。

可是,风向似乎在悄然转变。

当人们还沉浸在他过往的辉煌中时,一则坏消息悄然传来。

由他参与投资并客串的电影《再见,坏蛋》,在上映短短6天后,于8月27日仓促宣布撤档。

这个决定背后,是仅有26.6万元的惨淡票房,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

这意味着什么?按照分账规则,片方最终到手的收益可能只有区区9.3万元,连影院方拿到的13.3万都比不上。

对于一部号称千万级别投资的电影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曾经点石成金的吴京,如今为何连一部小成本制作都带不动了?

这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发问,那个无往不利的“吴京符号”,怎么突然就失灵了?

早期的吴京,并非一开始就锁定在“铁血硬汉”的形象里。

那时的吴京,常常以俊秀的古装扮相出现在观众眼前,也尝试过插科打诨的轻喜剧角色,甚至在武打戏里,也还未摆脱“动作演员”的单一标签。

他曾在不同的角色中摸索方向,但真正让他脱颖而出的,是他对市场敏锐的把握。

在中国电影产业转型的浪潮中,他果断放弃了单纯的“武打”定位,转而投身军旅题材这一情绪浓烈、极易激发共鸣的领域。

结果,《战狼》系列横空出世,不仅开辟了属于中国动作片的新天地,更让吴京与“爱国主义”深度绑定。

他塑造的军人角色,既满足了观众对力量与正义的期待,又在那个民族自信心高涨的年代,精准点燃了大众的情绪。

自此,“爱国硬汉”几乎成了吴京的代名词,他的名字本身就等同于一种票房保障。

当公众习惯于用“无懈可击”的标准去要求一个符号时,任何看似微小的偏差,都会被放大成巨大裂痕。

吴京的危机,正是从这种表里不一的错位感中产生的。

比如,他曾担任国产手机中兴的代言人,这本来与他支持国货的形象高度契合。

但一次颁奖典礼的后台,他被镜头拍到正用着一部苹果手机。

这件小事瞬间引爆了舆论,支持者或许认为这无伤大雅,但对于那些因其“爱国”标签而追随的观众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人设上的背叛。

一个在大银幕上为国而战的英雄,在生活中却选择了“对手”的产品。

这种商业行为上的矛盾,第一次让他的符号公信力受到了实质性的动摇。

紧接着,更多的争议接踵而至。

在八一建军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并非军人身份的吴京,发布了一张自己身穿军装的照片。

此举立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批评声认为他是在“消费军人形象”,模糊了演员与真正军人的边界,过度使用军事符号来为自己的个人品牌背书。

爹味发言劝退观众

如果说行为上的争议还只是细小的裂缝,那么吴京在公众场合的言论,则成了加剧人设崩塌的催化剂。

在一次采访中,他摇头晃脑的片段被网友截取,并戏谑地制作成了网络迷因,冠以“吴言吴语”的标签,在社交媒体上病毒式传播。

这标志着,公众对他的审视,已经从银幕内延伸到了银幕外,并且带上了几分调侃和解构的意味。

他的一些言论,更是被部分观众贴上了“傲慢”和“爱炫耀”的标签。

诸如“坦克没有后视镜”、“我被坦克压过,你压过吗”这样的话,虽然可能是为了突出拍摄的艰辛,但在传播过程中,却被解读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这种感觉,在他评价同行时表现得更为微妙。

当他评价胡歌用一个“帅”字,评价张译用“演技好”来概括时,一些敏感的网友从中读出了弦外之音,认为这是一种暗讽,显得情商不高。

这种观感在他与妻子共同参与的综艺节目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节目中他的一些表现,被指存在“大男子主义”倾向,与银幕上那个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渐渐地,“爹味”一个带有说教、自以为是意味的网络词汇,开始与吴京的名字关联起来。

这种标签的出现,意味着他所代表的硬汉形象,在很多年轻观众心中,已经从一个值得尊敬的对象,变成了一个需要保持距离甚至感到不适的存在。

或许,前辈李连杰的忠告言犹在耳。

他曾劝告过吴京,越是成功,越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戒骄戒躁。

从票房保证到投资风险

当一个人设的负面认知积累到临界点,它在商业市场上的价值就会发生戏剧性的逆转。

曾经的吴京,是项目的金字招牌。

如今,他的名字却似乎开始与风险挂钩。

《再见,坏蛋》的溃败,就是市场给出的一次最直接的反馈。

虽然这只是一部小成本电影,吴京也仅仅是投资方和客串,但其票房的极端惨淡,已经清晰地反映了观众的“用脚投票”。

影片本身的问题固然是主因,比如故事背景设定在武汉,主演们却是一口“京味”,让观众难以入戏。

影片的宣发也几乎为零,社交媒体上毫无水花。

但不可否认的是,吴京的参与,并未给影片带来任何光环,甚至他身上的争议,可能还加剧了观众的排斥。

如果说一部小制作的失败只是小试牛刀的失利,那么另一部大制作的搁浅,则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他品牌价值的尴尬处境。

由吴京投资并担任监制的武侠电影《镖人》,是一部投资规模超过5亿人民币的鸿篇巨制。

项目班底堪称豪华,请来了袁和平担任动作指导,杨子编剧,演员阵容里更是出现了李连杰、谢霆锋这样的巨星。

可是,项目中一位因《封神》而走红的主演那尔那茜,却意外卷入了“定向委培”的风波,被市场迅速视为风险艺人。

这个突发状况,让整个《镖人》项目被迫搁置。

摆在制片方面前的,是换角重拍或是采用AI换脸技术的艰难抉择,无论哪一种,都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和不确定性。

吴京作为项目的核心人物,其个人品牌已经失去了风险对冲的能力。

吴京当下的困境,或许正是他过去过度依赖并透支单一文化符号,所必须支付的“延期代价”。

当一个演员与一个符号深度捆绑,他享受了符号带来的所有红利,也必然要承担符号价值损耗带来的所有反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娱乐   爱国   风波   年后   明星   符号   观众   硬汉   票房   形象   标签   项目   军人   封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