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翻都乐、征服迪拜皇室!20年逆袭全球水果大佬,年销百亿凭啥?

大家好,今天犀哥这篇财经评论,主要来聊聊佳农。它不是一开始就含着金汤匙的巨头,2002年在山东菏泽起家时,它就是个做大蒜、生姜出口的小农贸公司,没人把它放在眼里。

谁能想到,二十年后这公司能横扫五大洲,把果蔬烂果率从行业30%的平均水平干到1%,连迪拜皇室都指名要它家的荔枝,年销售额破百亿,佳农是怎么做到的?

把细节做到消费者心坎里

做生意的都知道“用户是上帝”,但真正能落到实处的没几个,佳农就是少数能把用户需求抠到极致的企业。

它能在香蕉市场干过都乐,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把消费者的痛点摸得门儿清,然后一个个解决掉。

咱们平时买香蕉都有这困扰吧?超市里大多是十根一捆的大包装,一个人吃根本吃不完,放两天就发黑烂掉,纯属浪费。

而且光看外皮根本不知道甜不甜,买回家踩雷是常事,都乐作为行业老大,压根没把这些小问题当回事,依旧我行我素。

但佳农不一样,它就盯着这些“小麻烦”做文章,先是推出3根装的一人食包装,后来干脆出了1根装的“单间款”,想吃多少买多少,再也不用为浪费发愁。

更贴心的是,它直接在香蕉包装上印上糖度数据,18~20度的最佳口感区间一目了然,再也不用靠猜来买水果。

这还不算完,佳农知道中国人吃东西讲究个新鲜和独特,就联合广西的种植大户陈伟光搞了个“佳联瀛”品牌,把那些口感不好的蕉苗全砍了,只留优质品种,后来还培育出带淡淡花香的皇帝蕉。

2018年这香蕉一进山姆,立马就火了,首月就卖断货,周末早上门店一开门,大爷大妈们就抢着囤,货架刚补满10分钟就空了,这热度可不是吹出来的。

其实不光是香蕉,佳农对所有产品都这么上心,知道老人牙口不好,就出小份装的冻榴莲;了解健身的人怕糖,就研发出糖度比普通款低30%的低糖椰子水;就连开椰青这种小事,它都在包装上印好五步开椰法,还配套送开椰器,生怕消费者嫌麻烦。

这就是佳农能留住人的关键,现在的消费者买东西,早就不只是看价格了,更看重体验,很多企业总想着靠低价抢市场,却忘了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佳农把这些别人忽略的细节做到位,自然能让复购率高达65%,远超行业平均的40%,商超渗透率也冲到78%,比都乐的52%高出一大截。

顺境修内功,逆境才扛打

做农业生意,供应链就是命根子,水果这东西娇贵,从种植到运输再到储存,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佳农能走到今天,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它花大力气搭建的供应链,而且这事儿,它在行业顺境的时候就开始干了。

2002年刘自杰创业的时候,中国农产品出口正借着WTO的东风起飞,行业里一片热闹,大家都在忙着低价走量抢订单,没人愿意花大钱搞基础设施。

但刘自杰不一样,他亲眼见过1998年家里的大蒜几分钱一斤都没人要,最后烂在地里的惨状,知道农产品损耗大、品质不稳定是农民赚不到钱的根源。

所以他刚赚了第一笔钱,80万,没想着扩大规模,反而全砸进了冷链建设,在那个年代,“农民搞冷链”就是天方夜谭,同行都笑他傻,说这钱十年都回不了本。

但刘自杰不管这些,他带着团队跑遍全国看设备,最后从德国引进了恒温冷藏车,在菏泽建了个20亩的分拣中心,还请农业专家来给农户培训,定下死规矩:大蒜直径必须5厘米以上,根须留1厘米,这样才能耐储存。

这份看似“亏本”的投入,在2008年南方雪灾时派上了大用场,当时公路运输全断了,好多外贸商的大蒜在半路就烂了,损失惨重。

但佳农的冷链车队顶着风雪赶路,把车厢温度精准控制在0℃~2℃,最后99%的大蒜都完好无损地送到了上海港,就这一下,佳农直接拿下了沃尔玛“年度优质供应商”的称号,订单量一下暴涨3倍。

很多企业在行情好的时候疯狂扩张,赚快钱,等到危机来了,一下就扛不住了,佳农在别人狂欢的时候默默搭建供应链壁垒,等到风雨来临时,自然能稳稳站住脚。后来佳农能顺利拿下海关A类企业资质,2006年就登顶大蒜出口冠军,靠的就是这份远见。

生态共赢才走得远

现在很多企业一做大就飘了,盲目扩张,搞重资产,最后把自己拖垮,但佳农不一样,它从始至终都坚持“不折腾”的经营哲学,靠生态共赢的模式,既实现了规模扩张,又没给自己惹麻烦。

2011年,中国进出口规模比2001年暴涨了近5倍,刘自杰觉得光出口中国的农产品不够,得把全球的好水果引进来,于是就把目标瞄准了香蕉市场。

但进口香蕉需要巨额的物流和仓储资金,佳农作为轻资产公司,没厂房没土地做抵押,融资之路难上加难。

刘自杰带着计划书跑了8家银行,全被拒绝了,换别人可能早就放弃了,但他没气馁,后来民生银行主动找上门,不过没立刻答应放贷,而是跟着佳农的物流车跑了好几天,从上海仓库一直追到菲律宾达沃的万亩香蕉园。

到了香蕉园,民生银行的人算是开了眼:园内不仅有自己的学校和医院,香蕉采收前还会套两层袋,蓝色外袋含杀菌剂,白色内袋防碰撞,全程不用农药。

看到佳农对品质的把控这么严,民生银行终于放心了,给了3000万元的授信,还定制了跨境结算快速通道,境外汇款当天到账,免收1%的手续费。

有了这笔钱,佳农立马签下菲律宾的万亩蕉园,采购成本降了20%,后来又拿下新西兰奇异果的中国代理权,2015年进口业务营收就突破了5亿。

但佳农没想着自己单打独斗,在渠道上,它从不开线下直营店,而是跟全国20多个批发市场的“地头蛇”合作。

刘自杰心里清楚,本地人最懂本地市场,东北人爱大份冻梨,广东人喜小颗龙眼,让这些本地经销商负责分销,既能精准对接需求,又能减少库存风险,现在佳农的货从仓库到超市最快24小时就能到,比同行快一倍,效率特别高。

反观同行,洪九果品因为资金链断裂爆雷,百果园深陷加盟纠纷,都是因为扩张模式出了问题。

佳农这种“不折腾”的模式,看似保守,实则是最稳健的,它通过跟银行、种植户、经销商合作,整合了各方资源,实现了共赢,这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正道。

从山东菏泽的蒜田,到菲律宾的万亩蕉园,再到迪拜的超市货架,佳农用20年时间证明,农业不是只能贱卖原材料,中国企业也能做出世界级的品牌,它的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把用户放在心上、死磕供应链、坚持生态共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美食   大佬   皇室   水果   全球   香蕉   大蒜   民生银行   菲律宾   中国   消费者   蕉园   行业   糖度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