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是错的?医生提醒:老人65岁后,睡觉尽量做到这4点

“王阿姨,你都快七点了还不起床?这样下去身体会不会受影响啊。”今年67岁的王阿姨搬来和儿子同住后,家里的作息一夜之间“被规范”了。

儿媳每天早早起床做饭,劝她跟着一起早睡早起,说是“身体好”。可奇怪的是,坚持了一个多月,王阿姨反倒觉得头昏乏力,白天没精神,晚上更睡不好。她越想越困惑:一直奉为圭臬的“早睡早起”,到了自己这个年纪,竟然越坚持越难受?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年纪大了,是不是“早睡早起”就一定健康?越是规律越能养生?其实,最近的医学研究和大量门诊观察正好给出了相反的答案。对65岁以上的老人来说,过度追求早睡早起,有时反而会破坏身体原有的生物节律,影响身心健康。尤其是一些你以为理所当然的细节,也许恰恰是困扰睡眠的“元凶”。

到底怎么睡,才是老年健康的金标准?为什么“早睡早起”不再万能?医生提醒,如果你已经迈入65岁,关乎睡眠质量的“4个关键点”,尤其最后一点,绝大多数老人都没做到,但这一步,往往决定你能否每天都能睡个安稳觉。到底是哪4点?它们分别又会对健康造成哪些影响?

“早睡早起”不再万能?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早睡早起身体好”几乎是无法撼动的健康信条。“鲁迅先生小时候都在桌上刻‘早’字呢!”不少中老年人这样教育自己和孩子。可事实上,步入65岁之后,身体的生物钟和睡眠机制都会悄然改变,盲目仿效年轻人式的作息,反而带来睡眠障碍,甚至增加疾病风险

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褪黑素分泌减少慢波睡眠(深度睡眠)时间缩短。很多老人晚上入睡难、易醒、早醒甚至夜间频繁起夜。这并不是“没休息好”那么简单,而是机体自然老化的生理反应。如果此时一味强求自己“早早躺下早早起”,很可能会陷入入睡困难-早晨疲乏-白天打盹-夜里更清醒的恶性循环。

一项覆盖约4300名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研究显示:强制性早睡早起人群,失眠发生率比按生物钟作息高出约34.7%;长期睡眠被打乱者,出现高血压、心绞痛、情绪低落的概率分别上升了12%-19%。也有不少临床案例反映,部分老年人在家人“督导”下强行调整作息,心理压力反而增加,白天乏力、夜间焦虑感更为突出。

因此,医生普遍建议:65岁之后,应尊重自身自然而然的睡眠节律,而不是简单套用“早睡早起”四字箴言。那么,究竟怎么做才科学?其实只需牢牢记住下面这4点

睡得对、睡得安稳:65岁后睡觉一定要注意这4点

顺应自身生物钟,别盲目追求“早睡早起”

65岁以上的老人褪黑素分泌减少,深睡期减少,浅睡与频繁醒来变多。有的老人晚上9点就困了,也有人睡到凌晨一两点才想睡,无需勉强。

实际案例:76岁的李大爷,退休后习惯准时9点躺床,结果夜间常常醒两三次,早晨五点无力下床,白天昏昏沉沉。后来听从医生建议,调整为“困了就睡、自然醒来再起”,三周后,凌晨清醒的次数大幅降低,白天也有精力下棋跳舞。

权威建议:顺应自己“困倦—清醒”的节律,困了就睡、醒了就起。大多数老年人的总睡眠时间在6-8小时即可,无需死抠点。避免强行躺床“等睡意”

严格控制午睡时间,30-45分钟为佳

很多老人习惯午睡,确实可以促进大脑清醒、保护心脑血管。但数据表明:午睡过长会打乱晚间睡眠节奏,导致失眠和早醒

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午睡超过1小时,夜间失眠概率增加27.3%,并且自我感觉“越睡越累”。

建议:午饭后半小时后可以安排小睡,控制在30-45分钟内,避免入深睡后难醒。醒来后简单活动、晒晒太阳,帮助夜间更易入眠。

睡前避免刺激性活动,营造放松环境

许多65岁以上老人,睡前有喝浓茶、看激烈电视或情感剧的习惯,殊不知这样会令神经兴奋、延迟入睡高峰。研究指出,若临睡前2小时剧烈运动或大量摄入咖啡因饮品,深度睡眠时间平均减少18%

医生建议睡前一小时,减少屏幕刺激,多做放松的事情,如轻柔音乐、温水泡脚、呼吸缓慢的冥想。若经常焦虑、回想白天琐事,可以坚持睡前“放松笔记”,写下烦心事,帮助大脑“放空”。

睡眠环境要安静舒适,温度湿度光线都要关注

合适的睡眠环境极大影响老年人深度睡眠时长。有研究显示:卧室温度保持在18-22℃,相对湿度40-60%,夜间安静无光干扰,65岁老人深度睡眠比环境不佳者能提升22.9%

实际案例:家住马路边的赵阿姨,常因夜间车声频繁醒来。后来加厚了隔音窗帘、室温控制在20℃左右,晚上几乎再没因为噪声早醒,精神状态更好了。

建议:关闭手机声光提示,使用遮光窗帘或眼罩,卧具柔软适中,避免潮湿和异味。对于容易夜间频繁起夜者,还可适当设置夜灯,避免跌倒。

能坚持这4点,健康效果却远胜一味追求“早睡早起”

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显示,睡眠的“质量”远比“时间点”重要。重建科学的睡眠观念,是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核心。做到顺应生物钟、科学小睡、避免刺激、优化环境,不但能提升睡眠质量,还能直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抑郁等慢病风险,让晚年生活更加精力充沛、神清气爽。

所以,与其盲目苛求自己“早睡早起”,不如认真倾听身体的“节律信号”,在躺上床之前就开启安睡模式,让每一次睡眠都成为身心修复的养分。

结语

睡眠,绝不是“越早越好”或者“越多越好”,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65岁以后,只要你睡得踏实,白天有精神,就是最佳作息。家属和朋友也应以理解和支持替代“盲目督促”。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睡眠里”。从今晚开始,试着按照这4点调整你的睡眠习惯,为身体和大脑开启全新的自我修复模式。要注意,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不同,作息优化也需个体化调整。如遇持续睡眠障碍、情绪异常,应及时前往当地正规医院找专业医生面诊,以免延误病情。遵循医学指导,才能收获理想的健康效果。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老年人健康管理指南》 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 4.《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关于睡眠与健康的专家共识》 5.《中国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6.《中国人群褪黑素分泌与睡眠节律老化趋势分析》 7.《成人午睡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 8.《全球65岁及以上人群睡眠障碍流行病调查报告》 9.《世界卫生组织·高龄人群健康作息建议》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5

标签:养生   早起   老人   医生   睡眠   夜间   健康   老年人   节律   中国   午睡   白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