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后卖不动的货,可不止月饼,商家愁死了,想尽办法也难销出

中秋国庆8天长假刚过,不少消费者还在回味假期的轻松,线下商超和批发市场里的商家们却愁得睡不着觉。

往年这个时候,就算有没卖完的货,打折促销两三天也能清得七七八八。

可今年双节的消费市场,完全颠覆了大家的固有印象。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节前节后冰火天

节前超市里,月饼区总是人气最旺的地方。

豆沙、五仁这些经典口味稳居中央展台,流心奶黄、小龙虾等新奇馅料前总是围着不少年轻人。

铁盒、纸盒、造型各异的礼盒堆得满满当当,占据了入口处最显眼的位置。

那会儿顾客买起来格外爽快,有人一次就提走五六盒。

售货员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一天卖出上百盒是常事,即便是两三百元的高端礼盒也不愁销路。

可中秋一过,场面立马不一样了。

原来放月饼的“C位”货架,换成了粮油和调味品。

没卖完的月饼礼盒被挪到角落,上面贴着“买一送一”“五折”的标签,格外扎眼。

更讽刺的是,就算价格降到几十块,也没几个人愿意停下脚步。

有个正在挑食用油的顾客说得实在:过节吃月饼是应景,节后再吃,总觉得太甜太腻,提不起兴趣。

不仅是月饼,其他节令商品也难逃滞销命运

就说大闸蟹吧,中秋节前,三两重的母蟹能卖到六七十元一只,想买还得提前预订。

但商家照着往年经验备了不少货,节后需求却突然“归零”,直接导致大闸蟹供大于求。

更棘手的是,部分产区受天气影响,大闸蟹成熟度不足,蟹黄蟹膏没往年饱满,消费者尝过觉得“不值”,更是不愿意再当冤大头。

而且这东西娇贵得很,多养一天就多一分损耗,小商家扛不住冷链损耗成本,只能亏本甩卖。除了活蟹,曾炙手可热的蟹卡也陷入信任危机。

以前,蟹卡因为拿着方便、送礼有面子,还能帮商家提前收钱大受欢迎。

但2025年不一样了,蟹卡提货周期长、货不对板、商家跑路的问题频出,消费者根本不敢买,到最后蟹卡销量直接掉了一大截。

不止生鲜礼品,传统节庆食品的处境同样尴尬。

酥饼、桂花糕这些老点心,节前还能靠老顾客撑撑销量,添点节日气氛。

节后却因为太甜太油,年轻人根本不待见。

商家只能看着糕点一天天变硬,最后只能当损耗处理掉。

应季水果的命运同样跌宕。中秋时因为寓意好走红的软籽石榴,品质好的以前能卖到十几元一斤,不少人整箱买去送礼。

节后却被猕猴桃、柚子这些秋季水果抢了风头,价格直接砍半。

果农看着石榴一天天变软,心里急得慌,却没什么好办法。

就连以前被叫做“葡萄中爱马仕”的阳光玫瑰,也从每斤上百元跌到了十几元。

一方面是消费者尝过之后,觉得口感没预期的好。

另一方面是种植面积扩大,供货多了,价格自然降下来。

更重要的是,大家花钱越来越实在,不再盲目追网红水果。

苹果、香蕉这些日常吃的水果,反倒重新受宠。

滞销矛盾

这些商品节后集体遇冷,表面看是节日效应过了,实际上藏着消费观念的大变化。

现在消费者更理性、更务实了,买东西首先看的是性价比。

买月饼会先翻配料表,看到高糖高油的就犹豫。

选礼品更看重实不实用,而不是包装够不够华丽。

碰到网红产品,也不再跟风抢购,反而更在意实际吃起来、用起来怎么样。

健康意识的提升,也在悄悄改变大家的选择。

高糖、高油、高热量的食物,越来越不受欢迎。

月饼因为甜腻被节后市场冷落,传统糕点因为油脂多被年轻人避开。

反倒是那些低糖、低油的健康款,慢慢赢得了消费者的喜欢。

可这边消费者在变,那边不少商家的经营模式却没跟上。

很多商家还在靠往年的经验备货,对市场的新趋势不敏感。

小商家更是把宝全压在节日销售上,平时没什么稳定的销售渠道。

一旦节日过去,库存堆着卖不出去、资金转不开的问题,就全冒出来了。

破局调整

面对这些变化,商家也该学着与时俱进,从产品、渠道、信任这三方面优化就行。

产品上,传统老品得学着“赶时髦”。

月饼可以做小份的,方便平时吃。

传统糕点可以改改配方,少放些糖和油。

水果可以开发深加工产品,既能延长保质期,还能提高附加值。

更关键的是,得让这些过节才吃的商品,突破“节日限制”,变成平时也能买、也愿意买的普通货。

销售渠道也得多点花样。除了线下实体店,线上平台可以成为节后清库存的好帮手。

比如在电商平台卖节后特惠装,在社交媒体上拍产品制作过程吸引关注,或者加入社区团购推生鲜套餐,都能帮着商品在节后继续卖出去。

还有信任问题,尤其像蟹卡这类礼品,必须说清楚提货时间、蟹的规格,还有售后保障,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月饼、水果这些商品,也要规范标注信息,不能玩虚的。

完善的售后服务,也能让消费者更信任。

说到底,中秋市场的这些变化,不是大家不想花钱了,而是消费在升级。

消费者变得更理性,更看重健康和实用,这其实是在推着商家从“随便卖”转向“用心做”。

对商家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转型升级的机会。

只要真正懂消费者的需求,满足他们的需求,就不用再靠节日“吃饭”,也能把生意做稳、做好。

结语

节日过后,市场回归常态,消费观念的变化也越来越清晰。人们不再只看重节日符号,而是更关注商品的实用价值和真实品质。这股理性消费的趋势,正推动市场从短期热闹走向长期健康发展。商家要主动适应这一变化,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中国日报网:《卖不完的月饼,都去哪儿了?》 2025-10-07

2.大众日报:《阳光玫瑰因何跌成“地板价”?》2025-09-17

3.南方都市报:《节后大闸蟹价格将明显回落,今年预计比去年至少便宜10%》2025-10-0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财经   节后   月饼   中秋   商家   办法   消费者   节日   大闸蟹   水果   节前   商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