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的抗战故事 | 吉林省官马新村:密林深处的抗联星火

官马新村官马溶洞。周晶 摄

在吉林省磐石市烟筒山镇南部,官马新村坐落于山水环抱之中。这个在地图上不显眼的小村落,背靠莽莽林海,面朝蜿蜒驿道,在20世纪30年代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既是侵华日军妄图控制吉林南部的侵略据点,也是抗日力量进出长白山的咽喉要道,因而成为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必争之地,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

密营遗迹:

抗日斗争的重要支点

8月5日,记者走进官马新村,眼前错落的民居与成片作物勾勒出宁静的田园图景,而村中那座红色印记展览馆,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通往烽火岁月的大门。馆内,泛黄的文献、锈迹斑斑的枪械与复原的密营模型,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往。

“官马新村原名粗榆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申生海站在展览馆的地图前,手指划过标注着“粗榆顶子”的区域,“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抗日斗争的重要区域。中共磐石中心县委领导建立了粗榆顶子党支部、反日总会,还修建了抗联密营,密营里设有红军铁东印刷厂、铁东医院和枪械所,与红石砬子根据地互为犄角。”

顺着申生海的指引,记者来到官马新村葫芦头沟屯东侧的密林,至今这里仍能看到当年红军使用的地窨子残垣与防御墙的痕迹。1932年,杨靖宇来到磐石,以红石砬子为中心创建抗日根据地,官马新村所在的粗榆顶子区域正是这一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中共磐石中心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一团及少年营就驻扎在这里,葫芦头沟屯的密营承担着多重重要任务。”申生海说。

密林深处,两块方形石碑静静矗立。“这两处分别是当年红军铁东印刷厂和铁东医院遗址。”磐石市杨靖宇将军砥名地讲解员郑少波介绍,1933年冬天,日军围剿玻璃河套根据地时捣毁了红军报社,战士们随即在葫芦头沟秘密重建印刷处,由一名汉族同志和一名朝鲜族洪姓女同志负责,即便在-30℃的严寒中仍坚持出刊;同在这一年的8月,时任红军南满游击队大队长的张瑞麟在伏击战中负伤,下颌骨被击碎,医生徐哲在石虎沟的临时手术室里,用最简陋的器械为他完成了手术。

密营周边的战斗从未停歇。1933年,官马新村大泉眼屯就先后发生两次激战。1月的一个寒夜,红军南满游击队总队长王兆兰率队在此宿营议事,不料被呼兰伪保卫团300余人包围。激战半小时后,王兆兰与政委初向辰、队长刘克文及通讯员刘福臣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雪地。3个月后,杨靖宇在此设伏,当日伪军从小城子赶来时,伏击战一举毙伤敌30余人。

溶洞记忆:

抗联战士的隐蔽屏障

离官马新村村口约400米的官马溶洞,石笋、石柱错落其间,亿万年的地质作用造就了复杂幽深的内部结构。这里是抗联战士曾依托的天然屏障。

“官马溶洞地势隐蔽,内部岔路多,当年是抗联战士躲避日军搜捕、储存物资的重要地点。”官马新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立生站在溶洞入口,指着洞内蜿蜒的路径介绍,“1933年,杨靖宇将军曾率领南满游击队与抗日山林队武装在此召开作战会议,把这里设为临时指挥所,在石壁下部署对日军的反击策略。”

61岁的村民于先成对溶洞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清晰记得早年参与拓宽溶洞通道时的一幕:“工友从泥浆里挖出过一支特别的笔,笔杆是子弹壳做的,一头还带着点动物毛发。”老人回忆,后来研究抗联历史的同志考证,这与当年抗联战士缺笔少纸、就地取材自制书写工具的情况完全吻合,“很可能就是他们留下的,那会儿写传单、记军情,只能这么将就。”

据史料记载,日军对磐石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进攻期间,部分抗联伤员曾在官马溶洞内短暂休养。“没有像样的医疗条件,潮湿的溶洞就是他们的临时病房,伤稍好一点就立刻归队战斗。”刘立生的话语里,充满对先烈在艰苦条件下坚守的敬意。

如今,这座承载着特殊记忆的溶洞,已成为官马新村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游客走进其中,触摸的不仅是冰凉的岩石,更是一段不屈的抗争史。

薪火相传:

红色土地迈上新征程

苍松翠岭间,红色基因在延续。官马新村的红色热土上,新的故事正生动上演。杨靖宇将军曾孙马铖明今年29岁,身影忙碌而坚定。大学毕业后,他选择投身曾祖父战斗过的白山松水。

“在这里,看到抗联战斗的历史遗迹,看到村民对抗联战士的怀念、对杨靖宇将军的崇高敬意,我内心充满感动与责任。”在官马新村工作期间,马铖明和同事们因地制宜,协助村集体建起灵芝大棚创富增收,创新思路引导村民们将自家闲置房屋打造成采摘民宿,并配套种植特色作物,让游客在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感受红色土地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不仅要让红色资源活起来,更要让乡村产业旺起来。”村党支部书记申生海告诉记者,村里专门成立史料挖掘小组,踏遍山林访遗迹、寻后代,系统整理葫芦头沟抗联密营的故事,让抗联烽火岁月重现。此外,升级后的党群服务中心内,红色影院、书屋成了研学打卡地,“红色印记”文化墙生动展示抗联历史,让参观者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村里联合吉林市文广旅局设计的红色文创,年售400多件,成了“会说话”的红色名片。

村企联建更为红色旅游添了把火。与官马溶洞景区联手打造的“红色+奇景”双旅模式,把溶洞的鬼斧神工和将军榻、将军壁等12处抗联遗迹串联成线,游客在此可以走抗联路、探溶洞秘、住特色民宿。“下一步,要把抗联故事刻进文创、赋能农产品深加工,让‘红色记忆’可带走、‘绿色产业’能致富。先辈们用热血守护的土地,我们要让它变得更美好——这是传承,更是承诺。”申生海说。

安徽省三胜村:打响新四军东进抗日第一枪

电影《地雷战》原型村山东省赵疃村:每块石头都是武器

作 者 | 本报记者 周晶 通讯员 贾伟光 季春笛 陈婷婷 张添

编 辑 | 刘琼

微信公众号版权说明

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稿件来源、作者;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微信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聚焦三农工作队伍聚力乡村振兴战略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xcgbbtg@vip.163.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6

标签:历史   星火   吉林省   密林   深处   故事   马新   溶洞   红色   磐石   红军   将军   顶子   日军   遗迹   战士   游击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