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山中“蓬莱别院”古寺,袁天罡在此留下证据,原始令人惊叹!

这里是成都周边一处令人心驰神往的小众景点,因其保存着非常完整的原味,近些年吸引了不少游人慕名前往。去过的人都说这里是成都邛崃隐秘瑰宝,千年历史与自然美景完美融合之地。它就是千年古寺-兴福寺兴福寺历史悠久,位于邛崃市火井镇的群山之中,挨着古村落兴福村。有乡村公路可到达,如果你喜欢徒步,这里也是一处环境优质的徒步线路。我已计划,今年准备来这里徒步一次。

兴福寺所在地名叫莲花山,左侧是青龙山,右侧白虎山,依山兴寺,位置讲究。兴福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盛极一时,后毁于朝代更迭的战火中,成为深山中的废墟。明朝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重修寺庙,庙宇层叠,屋脊高耸,历史上曾用过“蓬莱别院”、“石庙子”等名称,后改名为兴福寺,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从空中俯瞰,古寺掩映于茂密的山林之中,古朴、庄严、悠久。离寺庙不远有幽静、质朴的山村。一条山村公路来到半山台地,古柏森然,香楠挺秀,枝叶交错,眼前石阶上,饱经沧桑、岁月磨练的寺庙山门现在眼前。兴福寺布局十分精妙,为少见的民居建筑风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总体布局分东轴和西轴线排列,分别由东、西两道山门进出,后面由廊式木构建筑将二组建筑群相连接。眼前所看到的是西轴线上的西山门。

西轴线上由山门、三圣殿和观音殿组成。西山门,为石砌的石雕所建、三楼仿木结构牌坊,通高 7.4 米,门楣上 "兴福寺" 三字历经风雨依然清晰,庄严宏丽,气势雄浑。石雕物象极传其神,所刻纹饰极尽其形,栩栩如生。门口有一对高大的石狮雄峙,狮眼圆瞪,狮口内含着圆宝石。山门之后是一座木头古戏楼,红石为柱础,四壁空空,只剩下戏楼框架,屋顶穿斗木构覆以青瓦。大梁上书“中华民国叁拾六年岁次丁亥全月十一日榖旦”等字样。想当年,这里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在此看戏、聚会,何等的热闹,如今一片清凉。

进入寺内古树森森,寺内的建筑都是四川民居式的建筑,四合院,院落别致,大部分古建筑保留完好,据说这种民居式寺庙建筑是国内仅有。三圣殿为单檐悬山式建筑,檐角如翼轻展,布满古风。观音殿重檐歇山式结构,檐下斗拱层叠交错,雄浑大气。栋宇檐壁皆彩绘,纹饰繁复多样。庙宇层叠,楼台亭阁,飞檐翘角,云遮雾绕,神秘而庄严,让人感叹连连。

东轴线上由山门、地藏殿、大雄宝殿和七佛殿组成。山门为庑殿式木结构;地藏殿(弥勒殿)为悬山式木石结构,明嘉靖三十年所建;大雄宝殿为悬山式木石结构,明嘉靖三十年所建,庄严肃穆,佛像高大威严;七佛殿为重檐歇山式木石结构,飞檐建筑,雕梁画栋,泥金彩绘,精巧雅致而不失宏大之气势,重楼之上为藏经之楼。除此主建筑外,还有其他建筑,如僧房、客堂、斋饭等。

寺庙环境非常美,在寺庙大殿后的半坡上,是一片遮天蔽日的桢楠林,常常云雾弥漫,清幽古雅,颇感禅意。在桢楠林中,一棵硕大的银杏树特别显眼,大有来头,现为“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等级为一级。民间流传。唐代易学大师袁天罡任第一任县令,时常到兴福寺与住持品茶说禅,甚是看好这里的风水,后来在离任之际,想留下点什么,就在后山的一片空地上种下几株银杏树,为此就有了今天看到的这棵。这棵千年古银杏也是命运多舛,1973年遭一场大火,1989又被累及,四分五裂,2014年受地震摧残,只剩下3米高的空心残桩,中空如屋,但现在仍然是枝繁叶茂,秋日金黄漫天,春来新绿吐芽,成了古寺千年来最真实的见证者。

福兴寺,在历史上是一座香火非常旺盛的寺庙,且地位也重要。明朝时期,这里曾是僧官之地,负责管理蒲江,大邑的寺庙僧人。历有兴废,现在寺中除大雄宝殿与地藏殿为明朝所建,余者多为清代重建;这里也是邛崃境内现存最大的明清梵宇建筑群。据当地说,福兴寺曾做过“五七”干校,后又做过银杏中学,明清时的建筑能留下来,就是因为在这里办过学,可谓之不幸之幸。

【旅行攻略】

地址:成都市邛崃市火井镇银杏坪兴福村6组;

门票:免费;

自驾:导航“邛崃兴福寺”

公共交通:当地乡村BUS邛崃高何线,石笋寺下,徒步5公里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邛崃市   邛崃   火井   蓬莱   明朝   大雄宝殿   轴线   山门   天罡   成都   寺庙   庄严   证据   原始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